“圣母”/“斯德哥尔摩症”?声之形论与驳

女主不是斯德哥尔摩症就是圣母,不仅从不反击,竟然还爱上了施害者。Excuse me?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只能骗到傻白甜的眼泪。
驳:建议复习「圣母」和「斯德哥尔摩症」的定义,不要再把这些烂帽子扣在每个善良、宽容的角色身上了好不好。硝子不是圣母,而是已经被从小到大的‘歧视’扭曲了个性,变的机械式忍让,麻木到感受不到恶意,下意识的道歉。
原著很清楚的表示,就算没有男主欺凌,甚至早在男主遇见她之前,硝子就陷入深深的忧郁——觉得自己增加了母亲奶奶的负担,让身边人不幸,甚至想自杀。
同样的,这个身心皆有残疾的姑娘,根本没意识到将也是施害者,从一开始就不符合“斯德哥尔摩症”的条件。她的‘钝性’被作者多次强调,是最大的迫害者,外在的只是导火索。另外,将也后面确实真心地为硝子考虑,两人彼此相爱,难道你要跳出来出警:硝子你不准喜欢当年害你的人,你必须感到被压迫和愤恨,不然你就是可笑的「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两人的母亲都同意的事,你的质疑算个p。
成长?呵呵,女主到最后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到最后也只是一群霸凌者自我感动,被害者只是霸凌者的背景板。
驳:硝子没有成长?硝子何时成了背景板?
从‘身为受害者反而觉得抱歉’,到明白一昧的退让和忍受并不能改变自己和将也的处境;再到认识到自己的心态是失真的、不正常的,开始主动接触施害者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将也视为平等的同学、朋友乃至交往对象——而不是把他的善意当忏悔。也正是这一点最后拯救了将也,让他不必永远跪在自己面前。背景板能让将也获得解脱?
有多愚钝才会看不出硝子的成长啊。
硝子受迫害之深,正是她‘连体会别人的恶意都难以做到’所反映的,作者不满足于浅层的校园霸凌,而是制造了更悲剧的、从出生就伴随的性格扭曲。也正因此《声之形》从通常“反霸凌番”的虐主角、反省、反转中脱颖而出。
怎么不会反击呢?遇到霸凌时唯一的回应就是反击,打不过也要打,骂不过也要骂,战胜所有欺负你的人。不要温柔,更不要寄希望于对方的悔悟。校园霸凌比这要严重多了,这故事太误导人了,作者只会带偏真正的受害者。
驳:你说的都没错,道理也都对,但是这和硝子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我受到歧视和霸凌,我肯定会拼命反击,寻求帮助。但是作者设定硝子就是习惯于被压迫、麻木到感不到压迫的人,作者就是要制造这个困境:“习惯被迫害的弱者已经这样了,为什么?怎么办?”。强调的是外部引导和交流。
何况,硝子并非从无反击。删减片段中很重要的一幕就是,硝子放学后帮将也擦桌子(希望这样交朋友),结果被将也发现,觉得她太怪了,推推搡搡。硝子在意识到将也的不友好后拼命反抗,最后反而把将也压在地板。这是她展示的、为数不多的反击。因为硝子本身很难察觉到别人的恶意,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将也也吓了一跳,都没还手了)那句“努力了,我也有努力啊!”是本作的点睛之笔。
再次强调:作者的核心主题不是“反校园霸凌”,而是“不管怎么灰暗,要相信人性中交流互通的一面”,将也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所以拿他当主角,强调那种人皆有过、身在棋中的无力感;
如果真的是‘反校园霸凌宣传片’,应该以硝子为主视角,写她遭遇霸凌最后决心反抗。但这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别绑架作者的创作意图。
永远不要用自己以为的要求角色。试问你处在硝子的不幸中:父亲混帐抛妻弃女、自己体弱有听障需要巨额医药费、从小到大都被异样的歧视和‘同情’包围,你渐渐变的麻木又懦弱,被欺凌时真的能做到拼命反击?我很怀疑。
为什么要给男主洗白?他的罪过可以洗吗?别用什么自杀博取同情,还安排女主爱上她,蚌埠住了。
驳:关键是,男主没有‘被洗白’啊。
他的罪过,一直背在肩头,从未被自己否认过。上了初中也是学手语、拼命寻找硝子,不求被原谅,只愿她过的幸福。
什么叫洗白,把某角色之前的负面行为强行解释说明,最后得出“原来他没有那么坏”的结论。
《声之形》给男主他们的施暴行为美化过吗?女主完全聋掉的右耳,是美化后的结果吗?
更没有美化自杀,开头母亲烧将也的工资那场戏,正是抨击将也不负责任的‘自杀’。后面硝子也为她的自杀深深反省道歉,因为之前不理解自己之于亲人的重要性,伤到了妹妹、将也的心。
硝子绝不是天使——不然不会自杀给身边人以不幸;将也绝不是‘斯德哥尔摩症’中的绑匪——不然不会在游乐园里主动疏远硝子和同学,他是真的觉得只有谢罪,没资格去爱硝子。
但两人还是爱上彼此了,不是以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身份,而是以普通男女同学的身份。这无疑会刺痛道德警察的玻璃心,但‘硝子喜欢的事,你说的算个P’。
这样一部反思性的作品,某些人就希望将也最后跳楼、然后在弹幕里刷‘罪有应得’‘早看他不顺眼了’……多么单线而偏颇的思维。
最后竟然还洗那几个小学同学?川井从头到尾都虚伪丑陋,黑长直就一坏透了的(友善度)。别动不动来这套感化恶人,真正的恶人永远不会悔改。
驳:川井有说明的,最开始是虚伪,但后来怀有与日俱增的不安,关键情节是医院与硝子的对话。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性格,但她确实悔改了。硝子当然可以不接受道歉,但她接受了。
植野我起初很讨厌,确实是极端的病娇+刺头性格。但她在被删减的原作部分有很多关键的细节,并比将也更早意识到“硝子的一昧忍让是不正常的,应该对她的恶有反馈”,而这也正是男女主之间所欠缺的——坦率。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硝子后来为何还想自杀。
说到底,“伤害过自己的人永远不该原谅”是某些人强加给硝子的价值观,而硝子和他们不一样罢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观众的指责,对西宫硝子来说是不是一种‘绑架’?

最后,望喷友起码看完129分钟无删减版再来理论,不然鸡同鸭讲。

总结:常见的谬误都源自“脑补的太多,了解的太少”,《声之形》这种争议题材作品真是一面照妖镜。
电影终究还是受时长限制,没法像漫画原作那样细致完整。即使是无删减的129分钟版,有些东西也表达的含糊、变形。比如贪心地想表达‘对残障人士的态度’和‘对校园霸凌的态度’两个主旨,让部分内容显得突兀而生硬。
大今良时、吉田玲子比你懂剧本。以及不要对自己的三观有太高估计。无知不是罪,但无知还要瞎批判就没治了。
P.S.比较有用的资料和中肯客观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