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泰坦尼克号:终末之旅(4)

2023-03-21 12:20 作者:叶丽萨维塔official  | 我要投稿

      本文是B站UP主“叶丽萨维塔official”的历史小说《泰坦尼克号:终末之旅》的一篇,首发于B站专栏,如果有意转载者欢迎转载(前提是保留本段文字),欢迎各位评论点赞!

        虽然在2月3日就被任命为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 )的大副,但是当4月9日第一次登上泰坦尼克号时,我还是在心里暗暗赞叹她的巨大,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移动物体,是人类最高水平造船工艺的杰作,即使是传说中拥有5个烟囱和两侧明轮——船尾螺旋桨双重动力的巨兽大东方号在他面前也不值一提。

      我走在救生艇甲板上,泰坦尼克号配备16组1909型维琳弧齿吊艇臂,每侧8组,携带救生艇20艘(简易式木壳救生艇2艘,编号1、2,瓦叠式救生艇14艘,编号3-16,折叠艇4艘,编号A、B、C、D),瓦叠艇安置在船舷边上,折叠艇A、B放在高级船员舱上部的短甲板、一号烟囱两侧,C、D停靠在驾驶室后方的甲板内侧,简易艇则挂在吊臂上。

        按照议会在1894年颁布的《商船法案》,万吨级的邮轮最多搭载16艘救生艇,总容积5500立方英尺,对5000吨以上的船来说,如果这些救生艇还不能容纳所有的人,就在此基础上多加3/4容积的救生筏,如此一来泰坦尼克号就搭载了20艘救生艇,可容纳962人。

        虽然在法案颁布的1894年,这条法案是合理而有效可行的,毕竟当时最大的邮轮——冠达航运公司的皇家邮轮卢卡尼亚号(RMS  Lucania)登记吨位也不过1.2万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造船工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条法律还有效力吗?

       拜早年的坎坷经历所赐,我很清楚救生艇不能搭载船上所有人的后果,虽然“每艘船都应该是她自己的救生船”,但一旦大船沉没,那些没坐上救生艇的人除非救援及时,否则几乎不可能生还,在这种情况下,区区20艘救生船根本不足以满足需求。

        考虑到自己可能也会变成遥远大洋上的一缕孤魂,我不安地看着下面忙着往船上搬运行李的工人和提前上船准备过夜的部分乘客,以及岸边码头上熙熙攘攘看热闹的群众,天色逐渐暗淡,我在心里想着这会不会是我人生中最后的景象,就听耳边有人招呼:“别想太多啦,下去喝杯潘趣酒吧!”

        那是威廉•默多克,船上的一副,他手拿一份电报,虽然他极力掩饰着自己的忧虑,显得很轻松的样子,但我还是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心事不宁,这种心事不宁在看到他手中的电报时达到了高峰。

        我接过电报,才知道公司最新的人事调动,史密斯先生被任命为船长,亨利•怀尔德被调任为一副(相应地我们都降了一级),原二副大卫•布莱尔调到奥林匹克号担任大副,不过我当时并不在意。

        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后悔于自己当时的马虎大意,布莱尔竟然把瞭望员的望远镜锁在了柜子里,过后把钥匙随身带走了!

泰坦尼克号:终末之旅(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