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考县级申论答案解析 分析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的优势

(二)根据材料4,分析说明粤港澳三地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共建人文湾区的优势。(30分)要求:分析全面,透彻,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300字。
1月7日周六晚八点,我直播讲解 2022年广东省考县级申论 分析说明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的优势
这本是一道30分的给分题,任何一个广东同学,不用看资料,凭借生活经验就应该30分全部拿下
很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受困于出题人的资料设置,无法准确作答,甚至有同学分不清到底是先天优势,还是后天优势,导致错失分数
本文内容
因为什么原因,所以说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有优势
优势就是「文化同源」和「地域相近」
出题人的资料设置和后续的写作题有关
这道题是分析题中的情况分析题,也就是说,你要说明白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核心考点在于,出题人是问你
因为什么原因,所以说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有优势
也就是说,为什么粤港澳三地可以打造一个人文湾区,先天优势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东三省港澳大湾区?
注意,此题中的「优势」是粤港澳三地「原本具有」的「有利条件」,这就像说,广东人学习粤剧有什么优势?顺德人学习厨师有什么优势?深圳作为开放城市有什么优势?
类似的题,比如 2021年广东省考公务员乡镇级申论解析 分析松岭镇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具体而言
优势就是「文化同源」和「地域相近」
比如从珠海横琴到澳门,或者从深圳到香港,非常之便利,同时,三地都是讲粤语,沟通交流无障碍。
这是本题的核心考点,核心要点,更是广东同学凭借本土经验即可作答的,甚至都不需要阅读资料。
高频易错点在于,出题人采用了大篇幅资料,围绕「文化同源」和「地域相近」展开事例论证,这就极大地误导了同学
特别是让很多答题技术停留在关键词层面,而无法理解事例论证的同学,疲于奔命,答成了「历史积淀」,「地理相邻」,「文化丰富」,「产业繁荣」,这种答法即要点错误,又要点重复,还要点遗漏,浪费时间。
具体而言,「历史积淀」的表述不准确,它和「文化同源」不是一个意思,同时,「文化丰富」和「历史积淀」又重复,而「产业繁荣」是打造大湾区产生的积极效果,根本不是打造大湾区的先天优势条件。
注意,是因为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才实现了「产业繁荣」,不是因为「产业繁荣」才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
其实,这里
出题人的资料设置和后续的写作题有关
也就是说,具体体现了
(三)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逐浪前行。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50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具体而言,借助「文化同源」和「地域相近」的优势,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资源流动,实现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资料中粤剧事例直观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点,而资料中的其他成绩也都是呼应写作题。
这种资料布局方式,不仅资料内容繁杂,干扰了同学准确理解,而且拖延了同学答题时间
这种资料布局方式和 2022年国考公务员申论写作题答案 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 如出一辙
对同学们准确理解事例论证,综合全篇理解问题脉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个难点我会在广东省考申论课程的考前冲刺部分,为大家举一反三地讲解。
很多讲解没有看懂问题,被复杂的事例论证误导,只是简单照抄,导致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血脉相通,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优势。具体而言,以粤港澳为核心的湾区城市群自古以来同属于百越之地,皆以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为主流,语言上以粤语为主,有共同的历史认同,以及粤剧、醒狮等共同的文化偏好,交流无障碍。这种历史文化一致性有利于三地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共建人文湾区。
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山水相连,是共建人文湾区的地理优势。具体而言,虽然三地属于不同制度,但是由于地域接壤,三地的文化交流方便,文化从业人员可以快捷地往来三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合作,共建人文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