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023-03-31 02:25 作者:人民胜利今何在  | 我要投稿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科学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如经济学有商品、价值、货币等范畴。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些最普遍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先于自然界而存在,是客观事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范畴看做纯主观的东西,是用来整理紊乱的自然现象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自然现象本身是没有规律的。   哲学范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反过来又指导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一定的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范畴的不断丰富和日益精确,意味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逐步提高。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前面已经讲过的对立和统一、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等范畴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此外还有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各对范畴,它们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其中每一对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联系和矛盾。     一 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客观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决定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①帝国主义的本质,是由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规定的。在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以前(这个矛盾的解决只能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消灭),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本质和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②。因此,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揭露了我们的时代的基本矛盾、本质,才能掌握住时代的发展的规律。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83--284页。   ②《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1页。   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如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附属国的侵略、掠夺的本质,既在政治方面表现出来,又在经济或文化方面表现出来;有时用战争的方式出现,有时又用和平的方式出现。帝国主义者有时赤裸裸地摆出凶残的面孔来镇压殖民地附属国的人民,有时摆出一副笑容可掬的伪善的面孔来进行欺骗。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其中每一现象都只是本质的某个侧面的表现。现象是比较片面的、表面的、局部的,它是多变的、易逝的。就事物的总体说来,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   现象和本质是构成客观对象的统一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它甚至给人一种和事物本质完全相反的印象。如帝国主义施放“和平”烟幕,来掩盖它好战的本质。但是假象也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叫嚷“和平”,是和它的扩军备战的活动相配合的。这种假象又是帝国主义极端虚伪和狡猾的本质的表现。列宁说:“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①   现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本质是贯串于各个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自然界具有无数的、多变的颜色,“五光十色”还不足以形容它的丰富多彩;但这些极其不同的颜色有着共同的本质--电磁辐射。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等复杂条件的变化而经常发生波动。同一商品的价格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但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却是同一的本质--价值的表现。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现象是本质的个别的、具体的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如前面所说的,不同价格的同一商品都具有同一的价值);现象是丰富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如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是多变的,价值是相对稳定的);现象常以曲折的形式表现本质(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通过商品交换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现象是表面的,它直接呈现在人们的感官之前,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深刻的,人们经过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它等等。因此,现象和本质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别和矛盾,它们是对立的统一。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面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①   ①《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7页。   康德片面地夸大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否认它们的统一。在他看来,本质是“自在之物”,是处在人们认识范围以外的东西;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按这种观点,人们就不可能取得对于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现代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明显地否认事物的本质,否认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合乎规律的本质联系。德国的存在主义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宣称,整个世界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哲学也否认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或否认事物本质的存在。这些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社会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帝国主义的哲学。中国的实用主义者胡适曾经大叫“多谈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他要人们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个别零星的问题,反对人们去认识中国社会问题中的本质的东西--阶级斗争。这种作法无非是想使广大人民不能分清敌我,辨明是非,在斗争中迷失方向。胡适把旧中国社会贫穷和落后的原因,归于“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五点。他完全抹煞了事情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存在。   现象只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能把认识局限于表面的现象。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②如果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把某些局部现象误认为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当作普遍真理,就会被现象所迷惑,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3页。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页。   为了认识本质,就要从研究大量的现象和现象的各方面的关系着手。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并对大量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在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趋向:主流是事物发展中由本质决定的基本趋向;非主流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事情的主流。在同一过程中,部分农民不愿合作化,这不是事情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是发展中的支流。   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在大量现象中区分主流的东西和非主流的东西。毛主席说:“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看问题的本质方面、主流方面,强调那些非本质方面、非主流方面,是极端错误的。毛主席告诉我们:“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但是,不应当将这些看成为本质和主流,以致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二 形式和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那些内在的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表现方式等等。每一种化学物体都以一定的化学元素作为自己的内容,也都有一定的构造作为自己的形式。以二氧化碳为例,内容就是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形式就是它们的结合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只有按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只有在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着人对人的残酷剥削。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的财富,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自己和全社会的利益进行生产。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而言是形式,它表明在经济领域中人和人(阶级社会中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怎样表现于政治领域,表现于文艺、道德和哲学等等意识形式之中。如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就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政治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虚伪的“平等”、“自由”的政治形式,表现着同样虚伪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上的“平等”和“自由”的内容。   事物往往具有两重形式:一重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干的、非本质的外在形式,一重是和内容紧密相关的本质的内在形式。一本文艺书的形式,可以是精装,也可以是平装,这是外在的形式,它和书的内容不直接相干。而艺术形式则是同文艺作品的内容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内在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①不仅文艺作品如此,一般宣传品没有活泼生动的人民语言形式,“语言无味,象个瘪三”,那也是达不到宣传的目的的。在思想斗争和学术讨论中,不采取充分说理的形式,“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战斗力的。因此,生动活泼的语言,充分的论证说理,是我们在进行宣传和学术讨论中不可少的内在的形式。在说到内容必须具有和它相适应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所指的首先是它的内在形式。   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它同时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同时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6页。   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事物的形式必须适合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例如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各种形式,是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内容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在不同民族存在的条件下采取民族的形式,是由它的反对一切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特点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是说同一个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由于条件不同,它可以有多种多样形式。   正因为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只有具备充实的内容,才可能有完美的形式。就写文章来说,“心苟未明,励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①。有些人不深入调查研究,情况不明,脑内空空,写起文章内容贫乏得可怜,只得搬用一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他们不了解“木体实而花萼振”②;“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③。还有些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材料,“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在文章中,“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这是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这“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④。   ①黄宗羲:《<南雷文定>论文管见》。   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③韩愈:《答李翊书》。   ④《反对党八股》,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95、796页。   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它对于内容有重大的能动作用。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能够对内容的发展起强有力的推动作闲;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它对于内容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例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生产力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反地,当生产关系已经同生产力的性质不相适应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和破坏。不仅如此,当着不变更形式,内容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形式的变更甚至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所以,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形式的作用。善于适应内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我们党采取多种形式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整风运动的形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都是运用恰当的形式以促进内容发展的生动例证。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并可能利用旧形式来为自己服务。新事物在萌芽的时候,它的内容就常常是在旧形式中发展的。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也在一定情形下能利用旧形式的某些方面。对于旧形式中一切只能为旧内容服务的东西必须进行根本的革除,而对于其中某些可以为新内容服务的成分,又应当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利用,例如,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根本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同时又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它发展的需要,保存着商品交换以及和它密切联系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等经济形式,并对它们进行根本的改造,把它们纳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来,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利用旧形式,不是同旧事物,旧内容相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同它作斗争,更彻底,更迅速地消灭旧事物、旧内容,更有效地发展新事物、新内容。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说:“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看来,我们现有的工作内容(争取苏维埃政权、争取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持久,这样有力,这样强大,它能够而且应该在任何形式中,不论新的或旧的形式中表现出来,能够而且应该改造、战胜和征服一切形式,不仅是新的,而且是旧的形式,--这并不是为了同旧形式调和,而是为了能够把一切新旧形式都变成使共产主义获得完全的和最终的、决定的和彻底的胜利的武器。”①在文艺方面也是一样,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这些旧形式经过了改造,增加了新内容以后,也就可以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对于内容来说则是相对稳定的、比较不活跃的。因此,形式和内容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最初,形式同内容是相适合的,但这种适合只是基本的适合,而不是绝对的适合,其中仍然存在着矛盾。随着内容的发展、新内容的产生和壮大,二者就由基本上适合逐步变为基本上不适合,矛盾激化了,甚至形成尖锐的冲突。这时,形式不仅不再促进内容的发展,相反地,变成内容发展的桎梏;已经变化了的内容要求改变不适合于自己的旧形式,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新形式。新形式的产生,意味着旧矛盾的解决,但在更高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形式和内容又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上不适合,再一次需要改变旧形式,创立新形式。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①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辩证法。   ①《辩证法的要素》,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当自觉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据内容发展的需要,拋弃旧形式,采取为内容发展所要求的新形式,为内容的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不顾内容发展的要求,抱住那些过了时的形式不放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形式的相对稳定性,承认形式在和内容相适应的时期对于内容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适合于内容发展的形式,要使它相对地稳定下来,并逐步趋于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在相当时期内的积极作用。如果忽视发展的阶段性,不顾条件过早地否定某种形式,那也是不对的,这样不仅不能有助于内容的发展,相反地会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对于某种形式是采取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适合于内容的性质,是否有利于内容的发展要求。     三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一。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或一些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反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的现象所引起的。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然而,并不是任何先后相继的现象都能够构成因果关系,如白天和黑夜等。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唯物主义认为,现象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性质。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在客观世界中,无原因的结果和无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这一思想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决定论的原则。与此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因果性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最好证明。人们在实践中,不仅重复地看到某一种现象之后必然出现另外的某一种现象,而且可以创造或改变某种现象,从而得到人们预期的某种结果。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无论怎样错综复杂,它们之间都有着严格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制约性。有些现象的原因暂时还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一定存在,并且终究是会被发现的。海王星的发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个行星尚未发现之前,法国天文学家莱维利叶曾经发现和考察了天王星运行“摄动”的现象,肯定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必然是某个未知行星的存在,并根据太阳系学说的数据推算出这个行星的位置。德国天文学家加勒在1846年用自己的实际观察证实了这个行星的存在。可以说,科学首先就是关于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的认识,不揭示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就没有科学的认识。   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如休谟认为,因果性的观念是由于某些感觉不断重复出现所引起的,他把因果性归结为人们的心理的习惯。康德把因果性看作是人们用“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的悟性形式,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目的论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目的,都是神的意志作用的结果,只有“上帝”才是一切事物的最后原因。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反对这种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据它们自己本身所固有的一定的因果联系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头脑中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现实事物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反映。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因果观,不给任何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留余地。实践是对唯物主义因果观的最好的确证,也是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因果观的最有力的驳斥。   非决定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中占着统治的地位。马赫宣称:“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士说:“关于为什么总有某种事物出现于世上,我所能想出来的唯一现实的根据,就是有人希望它出现。”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用唯意志论的观点来否认社会生活中的因果制约性(社会中的因果联系早已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论证,并为社会生活实践所证实),这是反动阶级垂死挣扎在哲学上的反映。帝国主义者妄想依靠政治上、军事上的力量随心所欲地决定经济生活的过程,决定阶级、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关系。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内经济危机的深刻化,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国家的日益巩固和强大,这一切都证明客观因果规律是帝国主义者的“意志”无论如何也抗拒不了的。   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企图从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成就中寻找反对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的论据。他们认为在微观世界中,电子具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制约性。事实上,现代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进一步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因果规律。人们在利用原子能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微观世界中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最好证明。   物质世界是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一环”①。因此,只有当我们把所要考察的特定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才能具体地确定:某一现象为原因,另一现象为结果。由于客观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例如摩擦生热,热是摩擦的结果,而热又能成为引起燃烧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一种原因产生一定结果,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例如政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是最后的根本的原因,但政治反过来又会成为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的原因。   形而上学者看不到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认为原因只是原因,结果只是结果,二者不能互相转化。这种机械的因果观不能正确地说明事物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结果往往不只是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例如农业上收成的好坏,就是自然气候的变化、耕作技术水平、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等等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多种原因中,又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等的区别。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由于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产量就会大不相同。要研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全面地揭露造成某个结果的多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各个原因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并且具体分析因果联系中的各种条件。   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条件。在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善于估计工作的后果,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在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的原因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已有的成绩,避免重复发生同样性质的错误,分析成功的和错误的原因也就是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①《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8页。   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肯定我党历史上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斗争是完全应该的,同时指出在斗争方法上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致后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在对待党内错误问题上,“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①。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通过实践消除产生坏结果的原因,实现对我们有利的结果。   ①《学习和时局》,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92页。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因果联系时,就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必然性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向,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内在根据、本质的原因。例如,种瓜得瓜,磨擦生热,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等等。与此相反,某一偶然的现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外在的,非本质的原因而产生的,它对这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来,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例如,某一株农作物在它整个生长期中是否会遇到冰雹的灾害,社会主义革命在某个国家正好在哪一天取得胜利等等。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等同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相反,它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趋势,一般说来,它对整个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虽然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置情形,但它们之间绝不是互不相关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方面。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是由它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这种必然趋势的实现,又因为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许多偶然的联系而发生多种多样的摇摆和偏差。地球上的北温带区,从一月到七月,气温逐渐增高,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趋势,这是由太阳光对该地区从斜射到直射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所决定的。但是,在总的过程中,某一天的气温是否一定比前一天高,就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由当时的云层分布、气流的个别特点等复杂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气温上升这个总的必然趋势,是在无数偶然的波浪起伏的复杂变化中实现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胜利的持久战,总的过程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所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①   ①《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30页。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这就使事物发展的进程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没有脱离了必然性的偶然性。凡看来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偶然性本身又始终服从于内部的隐藏着的必然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现象中,揭露出事物过程内部隐藏着的必然的规律性。   形而上学者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任何联系的、绝对对立的,并由此提出两种极端相反的错误看法。一种观点是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认为偶然性只是由于人们不知道某些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产生的纯主观的范畴。在这种观点看来,这一个豌豆荚中有五粒豌豆,而不是四粒或六粒,是必然的;这条狗的尾巴是五寸长,不长一丝一毫,也不短一丝一毫,也是必然的;某一个帝王的消化不良,侵略者心脏里血液的沸腾等等,和战争的发生也都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它把事物发展中的根据和条件,本质的、主要的原因和非本质的、次要的原因相提并论。这种看法,表面上似乎是十分强调必然性,可是如果把一个豌豆荚中有几粒豌豆这一事实和能量转化、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等必然规律同等看待,就在实际上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的必然性,把事物发展中的一切细节都看成是早已注定了的,似乎人们只能消极地等待必然性的支配,这样,就把必然性神秘化而导致宿命论。这种对偶然性的了解是唯心主义的。事实上,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偶然的现象都有它的原因,并且可以被我们认识。在我们还没有认识某种偶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它是偶然性,当我们知道了它的原因时,它仍然是偶然性。   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观点,是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作偶然的,认为偶然性支配一切。例如,实用主义者胡适公开宣扬所谓“偶然论”的观点,他把任何细小的偶然事件都看作是对于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借此来抹煞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说:“他(即‘小我’或个人--编者注)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善恶,无论是非,都在那大我(即宇宙--编者注)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结果和影响。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①这种观点是反科学的非决定论的观点。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偶然的、捉摸不定的,那末,人们就既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发展前途有任何确定的科学的认识和预见,更不可能依靠这些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以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只能消极地服从偶然性的支配,或者依靠偶然的命运进行盲目的冒险活动。这是现代资产阶级麻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常用手法,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资产阶级在市场竞争中的盲目投机冒险行为在哲学上的反映。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物种发展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内部原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最初只是某一物种非本质的、不稳定的性状。其中有些变异,因为适应于周围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断固定下来,最后使有机体发生根本的变异,产生了新的物种。原来偶然性的变异,就变成了该物种的必然性状,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反之,原来的必然性状在条件变化之后逐渐退化,失去必然性。它还可能出现,但已不再是稳定的,而是偶然的了,例如生物进化中的返祖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转化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公社里,自然经济是必然的,产品的交换是偶然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增长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就从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   既然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我们就必须着重认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且要善于根据必然规律来正确地规定我们行动的目的和计划,使我们的行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我们工作中抱着“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事件上,是极端有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不注意偶然事件。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就不能不顾及偶然性,而要透过偶然揭示必然。要善于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来促进事物的发展,加速斗争的胜利;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弱有害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并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一切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比前面所论述的各对范畴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   现实就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现实性这个范畴并不是简单地况明个别事实的存在,而是客观实在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现实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它既是过去的“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出现的原因。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是由于它内部深刻的规律性,必然性所决定的,它的某些具体特点,细节又受着偶然性、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而言的。某种事物和现象在还没有成为现实以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转变为现实。任何必然性都是通过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而实现的。   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是一个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由它内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包含着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根据。但是,只要这种转化还没有完成,他事物的出现终究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对立面的斗争,矛盾的一方克服了另一方,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生物有机体内部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矛盾,决定了一种生物有演变为另一种生物的可能性。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变异性克服了某一种生物原有的遗传的保守性,新物种的产生才由可能性变为现实。   可能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客观的根据。不可能的东西在现实中没有客观根据,它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的。例如,石头孵出小鸡,永动机的制造,帝国主义本性的改变,反动派会发善心、愿意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等等,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一过程中某种事物、现象之所以可能出现,首先是由这一过程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没有一定的客观矛盾,就没有根据,就不可能出现。在认识和实践中,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人如果撇开可能办到的事不去办,硬要办那些不可能办到的事,只能是浪费精力。为了愚弄群众,资产阶级反动派和修正主义者总是力图把种种不可能的事说成是可能的;同时又把可能的事说成是不可能的。   在可能性中,我们还要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现阶段已经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这是已经可以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来的问题;一种是只有在以后的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不应该把它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来。右倾机会主义者把现在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看成只有在将来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甚至认为根本不可能变为现实,因而失去远大的目标,丧失革命的信心。他们不去努力设法实现现在已经可能办到的事情。这样做,只能使他们自己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左”倾冒险主义者把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当做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要在当前就去实现将来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这也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它和周围条件的复杂联系,事物发展的趋势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互相对立并不断斗争着的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例如一粒种子落入泥土中,有可能生根发芽,但也有可能不生根发芽。在具备了革命形势的时候,发动革命斗争,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但由于敌我力量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错综变化,也有失败的可能。两种相反的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都必须具备自己特定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对实现前一可能的有利条件就是对实现后一可能的不利条件;前一可能的增大就意味着后一可能的缩小;前一可能的实现就是意味着战胜了后一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由各种具体的条件决定的。但是,从总的趋势和长远的过程来看,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可能性是具有必然性的;旧事物战胜新事物产生的可能性即使成为现实,也只能是暂时的。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谈到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的革命力量时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①   在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在自然界中是自发进行的。社会生活则不同,社会发展规律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发生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社会集团或个人总是力求使对自己有利的可能变为现实,两种相互对立的可能性往往是由两个相互敌对的阶级支持着的。因此,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总是通过人和人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客观因素是丝毫不能忽视的。在客观因素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主观努力可以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战争时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②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页。   ②《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4—455页。   为了加速新事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各种条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的斗争,创设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在工作中,必须同时准备两手,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就是说,在争取好的可能性的同时,估计到坏的可能性,并为克服坏的可能性积极准备条件,这样,才有利于去同坏的可能性作斗争,并且即使在坏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时,我们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能够有备无患,应付裕如,继续为争取好的可能性的实现而斗争。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