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作模型对创作者的影响
经过差不多一个礼拜的征集意见。我觉得虽然各方都有反馈。可是距离我计划的理想模型还是差很多东西。所以我决定,为了促进同志们能够更加精准广泛的贡献自己的智慧,我得就具体的一些项目执行逻辑来做个简单的科普。当然,虽然说是科普,但据我所知除了我,做这方面研究的还是比较少。因此也算是跟你们公开分享一些策划经验。有助于大家协同进步吧。
我们今天主要想聊的问题是创作模型对创作者的 影响。这个事说起来,在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痕迹可寻。但你们一般听说的都是以某个特别强的作家为代表成立的学派,以及相关写作风格和技巧的传承与借鉴。一般在西方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的,要么是某个时期为代表的文化风格,要么就是以某个作家命名的学派。不过在文明史早期,并不会特意强调思想模型对于其创作的影响,而是基于经验和师承来描述。
由于历史上文学家始终是一个小众群体,所以其专业化水平并非像其他职业一样那么标准化。某种意义上讲,能够青史留名的往往不是把文学标准化的那个,而是把个性化发挥到极致,迎合某一类观众,或者带动了某一个时代读者的审美风格的人。凡是试图在创作艺术的领域搞量产的,往往都不会有艺术上的建树,赚钱的商人倒是很多。所以在所有跟艺术领域相关的行业,被人拿捏住思路的规律,往往代表着某种艺术的成熟和终结。
也是因为这些特点,所以在艺术领域里,人们虽然争相讨论风格,理念思路。但是又极为避讳讨论某种模式化的套路。在今天的艺术界,你会听说商业化模板这个概念,它原本的内核其实是成功验证被人接受的大众娱乐样板。但艺术家们往往不齿于说自己是抄通用架构讲故事,所以就推说是赚钱的模板。赚钱嘛,不寒蝉。他们之所以羞耻,主要是因为自己搞不出第二个样板来也能赚钱。
当然,我们在这里提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很多时候可能都是在电影行业听到的。比如说商业片的概念。这里面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电影有它的观影习惯和逻辑。一个1-2小时的电影时长,大众对于故事情节的预期,电影票的收入逻辑等等其实都有非常限定的行业特色。假如我们想要搞一个院线故事的创作那是一回事。想搞一个网络上被疯狂转发阅读的故事那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艺术创作的消费模式不是只有一种。消费模式在某种程度下会限定艺术创作的空间尺度,甚至是内在逻辑结构。
我的计划大概是做两个创作模板,一个对应长期连续叙事,另一个对应短期突发事件的评论叙事。在我谈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一个默认前提,那就是以互联网平台,免费点击阅读为前提,搞流量的创作。虽然我个人之前说过,我是在从传统的教育思路转向互联网媒体的似乎。但我觉得,可能还是会有人带入自己以为的那种经验习惯创作模式,而并不会完全意识到这两者需要转换哪些东西。说是转换,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形式上转换,而不是舍弃。我是把教育内容娱乐化,而不是只搞娱乐。这一点我觉得坚持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两个模板大体上单片架构理论上都不会超过20分钟。只不过长篇的有概念和意义的连续性。而短篇的就是集中对具体某一件事情的分析和娱乐化。在这里我还是要着重说明一点的是,长篇的概念连续性往往是一个对应人生活中重要情景的完整诠释和解决。而短篇则是顺应观众的吃瓜情绪,完成一个比较即时的结论思考。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简短分析。我想要说明的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关创作模板的内核所可能涉及到的要素,要比古典学派对于历史上创作者的分析要素要更多,更复杂。通过这一周的信息征集,我大概得到的有用信息,包括故事完整性中需要包括背景对观众代入感,结论工具化这两个部分。选题和受众的一些流行敏感词与圈子的备选。有关创作过程的结构渐进丰富化的建议。但是这还不足以拼出一个最基本的创作架构模型。还缺很多东西。
为了更加有效的说明我到底还需要啥东西。所以我得跟你们讲一下有关我所理解的创作模型的概念和用途。
在我看来,所谓创作模型的存在主要是指一种便捷化的创作思考模式。这就好比数据库的架构师设计的系统架构,既能支持峰值的大量数据处理量,也要考虑数据容错率和运算效率一样。对于创作者来说,有三个东西是需要同时具备的。第一个是有关创作的目的和素材,这个需要创作者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来做支撑。第二个是创作环境,也就是基于什么需求来创作的,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商业模式。第三个就是创作思维(创作模型),它主要解决的是以何种逻辑来结合前两者产出符合目标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我们讨论创作模型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其实应该同时也有另外两者的具体印象,才能对于创作思维如何为了解决特定的创作需求,以最高效的方式形成套路化的创作模型。某种意义上讲,当另外两者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创作模型的有效性其实就失真了,需要基于新的情况重新校准改造才行。某种意义上讲,创作模型是固定化的,但它也是对于特定情景特定受众最有效的。所以其实对于高手来说,搞出一个创作模型本身也不能说就是伟大的成就。能够搞清如何研制出创作模型的方法论才是最牛逼的。
我搜集了很多人的创作经验这确实不假。但是你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创作情景下分享对你的经验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概念。但这未必换了个情景就同样有效。换句话说,在我看来,你们分享的经验还不够具体。没有对技法从概念针对的是哪类特定受众,在什么情景下,以特定的逻辑接受的解释。当然,要是掰扯这个,那需要搜集的资料就太多了。我也不想搞得那么复杂。所以除了直接查定向资料这个套路之外,我再讲另一种创作模型的固定方法。启发一下你们的思路。
从思维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实也有一个审美渐进性的过程的。其实作家跟读者的关系,也有着双向纠缠,循环上升的逻辑。虽然有些人把自己的成功经验自比为唯一成功的道路很狭隘。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多年的创作经验,一定也包含着跟读者之间丰富的互动经验,了解读者对于某些特定技法或诉求的渴望以及后续演化套路。外行往往在观察的时候,只看到某个技法被观众追捧,但不知道这个技法是怎么来的。
假如我们回到这个事情的原点。你会发现作家一开始往往是顺应读者,满足他们最基本的一个阅读需求。可能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或者是了解一个概念。然后才有渐进性的逐渐丰富,从知识点到故事,从简单的人物关系到复杂长期的关注投入。假如你去关注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往往也是先从小故事开始,然后是中篇,长篇等等。逐渐丰富的过程。这一方面是技法和架构的成长与扩张,但根本上讲,也是为了更好的迎合观众的诉求,增加粘性,更好的盈利而发明出来的。
其实一个创作模式,也可以是从最简单的内核开始,逐渐丰富化。就好比我一开始是作为教育的工具书概念,为了用而教概念。而后开始为了追求受众,研究受众想要听什么。再然后结合一些创作的叙事结构,增加受众对故事的注意力和粘性。这个所谓的创作模式的复杂性,和丰富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伴随着对它预期能够实现更多的目标,结合更多维度的因素,实现因果关系而复杂化的。这就跟一个生命体的诞生过程有点类似。先是有细胞器,然后有细胞膜,再开始有细胞核,然后开始有多细胞生物的丰富化。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受众的选择,对于受众需求的选择是一般创作者第一重基本内核。当然,对我来说可能还有个作为创作者试图创造它的独立目标,教化世人。这两个可以是视为平行存在的第一重内核。然后是为了让受众关注和切实渴望聆听这个东西的描述结构的设计和包装。这是第二重内核,当然它还需要涉及到很多受众接受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问题。再然后是在实现跟读者长期稳定的双向对接以后,建立长期粘性和扩散需要的架构涉及。这是第三重细胞膜的结构。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篇幅和架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奶头乐其实也抓住了受众某种程度的核心诉求。这是基础,只不过再往上扩张,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能力,并不是每个创作者都具备的。当你们提供经验的时候,不妨按照这个渐进性架构,想一想你们的经验主要是哪个层面维度的。它之前是在什么情景下如何发挥功能的。现在要移植过来是否依旧可行?以及你们对这三重架构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看到已经有人知道我接下来要做的选题是啥了。那是我上面说的三要素的一个。而对于第二个要素我目前还是抱开放性态度,对创作模型本身也抱着学习态度打算在充分吸取经验后,实验性的搞几轮。这大概就是我明年宏观上整体的战略计划。至于到底到明年年末能搞出啥来。就要看咱们接下来的互动了。
我知道,有些人之前忽悠我,直接写剧本想要给他们打个样子的。不过比起哪些虚头巴脑的互相套路,指着我一个人坑。我觉得这种互动模式,更能发挥大家各自的优势。你有本事你就参与,搞出成果我们各自也都有领悟。也不用计较到底谁付出多,谁付出少,谁套路了谁。就算被人 抄个皮毛,那也是小意思,毕竟经验是死的,方法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