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焊接学科发展历程
(一)自主创立全国最早的焊接专业
天津大学焊接专业是由孟广喆教授、李佩崑教授、闫毓禾老师、齐树华老师等人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高校最早创建的两个焊接专业之一(哈工大与天大),孟广喆教授为首任天津大学焊接教研室主任。1952年9月招收焊接专科生,195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
天津大学独立自主创办焊接专业,在专业创立初期,采用自编的英文讲义进行专业教学。随后翻译出版了一系列俄文专业参考书,其中,孟广喆教授1954年翻译出版的尼古拉那夫《焊接结构学》是国内最早翻译的焊接结构教材。1961年张文钺教授主编出版了《焊接治金基础》,是我国焊接治金领域自行编写出版的第一本教材,在全国焊接专业享有盛誉。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两大教授(孟广喆教授、李佩崑教授),十大讲师(齐树华、张金昌、刘遒宗、张文钺、李俊岳、赵家瑞、罗津如、朱任中、凌天成、邢效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且构建了完善的焊接专业教学与实验体系。
(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焊接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首批焊接博士点仅有3个(哈工大、天大、清华)),孟广喆教授、张文钺教授、霍立兴教授、李俊岳教授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孟广喆教授也是天津大学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九位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1982年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单平。单平于1985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天津市、天津大学、天津大学焊接专业的第一位工学博士。
1993年天津大学焊接学科被评为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是张文钺教授。
2001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是李午申教授。
2008年被认定为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首任实验室主任是胡绳荪教授。
(三)专业变迁与发展
1999年焊接本科专业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1年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3年首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999年焊接研究生专业更名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
1997年张文诚教授编写的《焊接物理治金》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全国焊接领域教材获得的最高奖项。
2009年“弧焊电源及控制”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国焊接专业课程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负责人分别是胡蝇荪教授、杨立军教授。
构建了高水平的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焊接结构断裂与安全评价、焊接治金与焊接材料是天津大学焊接的传统优势方向;焊接电弧物理、焊接新工艺与焊接自动化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表面工程、高温电子封装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向。
(四)中国焊接学会贡献
孟广喆教授是中国焊接学会首届理事长(1962-1981);
单平数授是第七、八届理事长(2003-2011),曾任国际焊接学会执委,获”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李俊岳教授曾任焊接物理专委会主任;
霍立兴教授、荆洪阳教授先后担任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专委会主任;
李午申教授曾任金属焊接性及焊接材料专委会主任。
(五)历任主任
孟广喆 张炳范 费安东 李午申 柳钢 胡绳荪 王立君 王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