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解说词文本05 时鲜·秋去春来
第五集 时鲜·秋去春来
汪洋沧海,亦有寒暑气象;鱼虾蚌蟹,随四季来去隐现。讨海人应时而动,鲜总与季节和时令关联。冬去夏往,春秋书写于餐盘,冷暖潜行于人间。
这是天空和海洋的世界,看上去了无生机。腊月,32262号已经连续作业四十多天。
距离陆地500公里,带鱼是捕捞的目标。风力接近十级,可人们还没有放弃。寥寥无几的收获,让焦灼的情绪蔓延。
大约四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鱼钩。细鱼线均匀固定于主干绳,延绳钓只捉大鱼而不伤及幼苗,是最生态的捕捞方式之一。
川厨邱少金,从业二十多年。海上风浪大,加上空间局促,很难精细加工,好在食材的新鲜占足优势。
全世界的延绳钓渔船,每年大约投放14亿枚鱼钩。一条带鱼脱钩,船长决定向更远处碰碰运气,而风浪正变得越来越大。
距离春节还有一周,带鱼价格不断攀升,这意味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每年冬至,带鱼从北向南洄游,形成鱼汛。鱼钩沉入水下近一百米,幽深寒冷的世界,闪过一道道亮光。所有的努力和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带鱼,如风中霜月、水里寒刀。延绳钓捕获的带鱼,外观保持完好,长度超过一米。
/带鱼饭/
带鱼,骨架简单,鱼肉柔弱娇嫩,火力大会使其支离破碎。小火煎,外层变得松脆,焦香乍泄。加酱油红烧,甘美与浓郁兼得。
/清蒸带鱼/ /黄金脆带鱼/
趁新鲜清蒸也好,外层银脂裂开,鱼肉细腻温润。鱼身略薄的适合油炸,表皮香酥,内里依然鲜嫩。从沿海到内陆,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亲切海味。
老邱也在准备晚餐。裹面糊油炸,出锅后趁热享用。带鱼最极致的鲜,或许出自渔船的灶头。
出海五十多天,有一万多公斤收获。无论船长还是船员,这都是不错的答卷。腊月二十八,32262号匆匆踏上归途。
这些从事远洋捕捞的人们,每年超过三百天在海上度过,带着家人的惦念,迎来海风浩荡,送走暮色四合。
/山东烟台 牟平/
四月的胶东半岛,春天已占据每寸光阴和角落。
/山苜楂海鲜包子/
山苜楂,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切碎,与红虾仁、扇贝丁搅拌做馅,这是给两个宝贝准备的点心。山苜楂包子,植物与海鲜各自清新。
儿子工作忙,孙子孙女由老两口照看。每顿饭都是一场攻坚战,但去海边玩耍却不需要任何动员。沙滩上,有无数神秘莫测的来去。
早春,一种奇特的生物在这片海滩大量出现。这种生物在沙质滩涂下藏身,受到惊扰就会遁地而逃。单环刺螠,胶东人叫它海肠,开春最是肥美。
/脆拌还长/
去除内脏,只剩肥厚的体壁肌肉。剪成段,入水汆烫,柔韧而富有弹性。撒盐,混合蒜泥芹菜凉拌,口感爽脆,有提神的香气。
/春韭炒海肠/ /米汤海肠/ /香椿拌海肠/
切春韭爆炒,醒目的辛和温柔的鲜相拥。以米汤吊熟,清香甜润。当然还有一个应景的搭档,热油煸炒后,拌香椿芽,山野的新嫩与海洋的鲜美在春季相逢。
儿子周末归来,轮到他攻克难关。海肠的旺发期只有两个月,随着气温升高,它们将让出这片舞台,新的主角也会如期而来。
/广东广州 万顷沙/
四月的珠江口,最高气温已经超过三十摄氏度。清明前后,一种小型海鱼洄游至此。
/香煎凤尾鱼/ /干制凤尾鱼春/ /凤尾鱼春煲仔饭/
凤尾鱼,刺软肉嫩,文火油煎后满口酥香。然而,跟鱼肉相比,鱼子更受人们钟爱。凤尾鱼春,胶着的颗粒晶莹圆润。用来做煲仔饭,醇厚的味道渗透米粒,鲜香随热气扩散。
海洋季风吹散春天的凉意,地球公转和较低的纬度将这里早早送进夏天。相比凤尾鱼,另一种食材已抢占时令美味的高地。
因为丈夫出海,红港村的阿翠不仅要忙碌三餐,还要照顾孩子。
南沙十九涌,一场期待中的收获正让阿翠的丈夫日夜守候。这个季节事关全年的收入,船头的一餐过后,就要整晚劳作,没有时间休息。
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一些生物会在此时逆流而上。海洋跟陆地相似,春夏都是万物躁动的季节。子夜的降雨,让捕捞变得更加困难。
罾网沉入水底,形成一道屏障。生物的迁移路线奇妙神秘,渔民劳作自古就脱不开运气的安排。
/鲜海胆焯曹虾/
脊尾白虾,广东人叫它曹虾,膏黄充盈,子粒满怀。虾头熬汤做底,鱼子酱和海胆左右合围,曹虾以甘鲜清甜卓然而立。
/荞菜炒曹虾/
曹虾的赏味期只有十多天,美味当然要留给家人。曹虾油炸,读秒出锅。与藠头同炒,皮酥肉嫩,能带壳入口。
/白灼曹虾/
其实,只需简单白灼,就能一步直抵曹虾的至鲜境界。粉白的壳包着水润的肉,一只,美好就咬进了嘴巴。时令鲜物,总是昙花一现即走,却年复一年又来。
3000公里外,渤海北岸,秋冬之交已是寒冷气象。辽宁人敞亮,辽东湾富饶,暖人的食物,满腔的热火,将寒意驱散。旅顺口的午后,田姐准时出摊。
/辽宁大连 小黑石/
渤海是中国最北的内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之上。在海洋的所有区域中,大陆架作为物资来源地,对人类至关重要。
一大早,趁着天晴,田姐和丈夫老王投下渔笼。二十来岁的老木船,帮他们养大两个孩子。如今,长女已经考上大学,是田姐的骄傲。
二十多年前,田姐在工厂做工,老王是她带的学徒。田姐经不住追求,两人相爱,回老家做了渔民。
/青蟹炖冬粉/ /爆炒梭子蟹/ /潮汕生腌蟹/
在中国人的饮食月历上,秋天是食蟹的季节,海陆通用。海蟹不仅有宽大肥硕的体态,膏黄也更扎实饱满。相比淡水蟹,以过瘾开怀、大快朵颐胜出。
凌晨4点,夫妻船顶着月色出发。秋末冬初,一种海蟹旺发,让他们不辞辛劳。整个北半球,辽东湾是海冰分布的最南端,他们要在上冰前抓紧工作。
石蟹,生活在近岸礁石地带,腹部和螯足边缘呈红色,又名赤甲红。
/生腌赤甲红/
赤甲红,一身硬骨头。它生性威猛好斗,很难实现人工养殖。花椒大料和酱油,煮好卤汁,冷却后,浸泡两个昼夜。辽东生腌,蟹肉有胶冻的弹润,咸鲜中有温和的甜。
/清蒸赤甲红/
上灶蒸,鲜味立马可待。王大哥高度近视,做饭要近观细嗅。只要一刻钟,外壳变成漂亮的鲜红色。用力敲开,肥厚的膏肉毕现无遗。
相比其他海蟹,赤甲红在甜度上更胜一筹,这是甘氨酸等甜味物质累积的结果。光洁剔透,一丝一缕阐释着鲜的奥妙。
赤甲红的格外肥满,预示着凛冬将至,好在有温暖的食物陪伴左右。
半生光阴,倏忽已过。连续十几年的海上劳作,换来如今的两手相助、两心相安。岁月总是让生活一边丢却,一边弥合。
海面上,望尽风云变幻,忘却岁月更迭。大海化育有时,人们朝夕收获。那些形形色色的海错,经年往返,有如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仿佛回应着大地的四季、人间的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