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嘉兴香海禅寺
【摘要】
重建后的香海禅寺,践行“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佛教慈悲精神,通过开办香海禅修学院、开放公共图书馆等方式,为大众提供悟禅、修学的平台,使香海禅寺鹊起于新时代的中国禅林。
【缘起介绍】
香海禅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濮院镇。
据《桐乡地方志》记载,香海禅寺本名福善寺,始建于元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为濮院乡绅濮鉴舍宅建寺,占地二十八亩。建寺之初,元代书画家赵孟頫题匾额于正殿左右二粱。福善寺从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清顺治帝赐额“香海禅寺”,遂更名沿用至今。明清两朝间,不断修葺扩建,至乾隆时期,香海禅寺有殿堂七座及钟鼓二楼,置一口重达一千三百斤的巨钟,素有“钟声传千里”之美誉。大殿两侧僧寮簇拥,四周碧水环绕,沿河树木葱茏,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壁吟咏之处。
建寺者濮鉴在寺院落成之时,邀赵孟頫、管道升伉俪游濮院。赵孟頫为大雄宝殿题樑,而管夫人则在大雄宝殿西粉壁挥毫画竹。是赵氏夫妇献给福善寺的文化大礼。元末,诗文大家宋濂寓居濮院读书期间,遍踏濮院各处胜迹。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把“福善翠冷”列为濮川八景之首,撰诗以颂:“太古烟霞错绣楹,拍天苍翠缬虚明。擘开千佛无文印,不似空题雁塔名。”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妙用禅师中兴福善寺,镇人得知有一寺院准备出售巨钟以偿官租,此钟重1300多斤,要价130两银,四众筹齐善款购买巨钟。关于这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因巨钟沉重,如何悬挂到钟楼上,难煞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用以绳牵引的办法帮助众人把大钟顺利悬挂。老人临走告诫道:“千万不要随便击钟,待老夫行至百里,方可发声。”众僧没有领悟到老人话中玄机,待他走后,性急的僧人上前击钟试音。此时,老人行至大通桥,惊闻钟声,遽然返回寺院抚髯叹道:“钟声止于此矣!”所以,福善寺的钟声只能传至运河塘南,在大通桥顶能够听到钟声,一过桥到了塘北,则寂然无闻。如果僧人听从了老人的告诫,那么方圆百里的百姓们都可听到福善寺的钟声了。
清代以后,香海禅寺屡遭兵燹几近荒废。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旅居沪上的镇绅陈笏书等人在香海禅寺遗址创办了嘉兴私立梅泾中学。1959年,桐乡县人民政府将梅泾中学改为公立学校,为“桐乡县第三中学”。解放前后的香海禅寺广场以银杏树为中心,成为濮镇居民的户外休闲场所。后香海禅寺广场扩建为桐乡三中的操场,成为校园的一部分。昔日香火梵呗的香海禅寺,全部改建为书声琅琅的教育园地。香海禅寺由宋代始祖濮凤手植的两株银杏,依然生机勃勃地扎根在这片富饶的江南腹地上,记取着日月更替与四季荣枯。
改革开放后,濮院镇因为毛衫产业的蓬勃发展,跻身于全国重点镇之林。重建香海禅寺,成为濮院民众强烈心愿。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香海禅寺异地重建,选址在镇北杨家桥东,占地面积170亩,于2002年破土动工。2004年秋,闽僧贤宗(贤崇)法师应请驻锡香海禅寺,重建宝刹。
【建筑风格】
历经十五年精雕细琢,香海禅寺大雄宝殿全部完成主体建筑与内部装饰。万佛宝殿以佛经“华藏世界”为设计理念,用万佛形式呈现佛国世界。矗立正中央的是“五方佛”,五方佛采用“众星拱月”的表现形式,位于中央的毗卢遮那佛被四方佛托起,佛像背光的位置一改传统飞天与火焰纹的设计,替而代之的是多尊小佛像密集陈列,整体围绕五方佛的,则是无数佛像环绕穹顶。万佛宝殿的设计不仅体现经书里“一佛成就,万佛护持”的境界,更是将人的视觉引向穹顶高处——那是一片蔚蓝色,像眼睛一样俯视众生,像天空一样一无所有而又涵括一切。
绕过万佛宝殿里的五方佛,背后是一片观音海。和传统寺院里的海岛观音像不同,这里是一尊万手观音的坐像,映入眼帘的是观音成千上万的手像海浪一样铺天盖地而来。观音的手像海浪一样层层荡漾,观音菩萨端坐在无边苦海的中央,伸出救苦救难的援手,这或许是经历苦难的人们最后的期冀与慰藉。
在香海禅寺这样一座二十一世纪新修建的现代寺院里,通过各种声光电的设备,展现当代艺术家对佛国世界的理解,也保留了传统佛教仪式里的细节,用新与旧的结合,创建了一个古典与现代共融的佛国世界。
【进入现代】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濮院镇经济高速发展,建成并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交易市场。濮院镇不仅历代是商业重镇,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区与民居建筑,尤其古桥建筑群列入浙江省、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质朴的古镇建筑、深厚的人文积淀,随着濮院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濮院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得到更好的彰显与延伸。
香海禅寺秉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遗训,遵循“文化兴教”原则,积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禅文化建设是香海禅寺的特色,香海禅修学院从筹备设立,到2016年被省民宗委、省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为浙江佛学院香海禅修院,十多年来,已成为全寺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和谐大讲堂”、“禅商学院”、“禅修班”等课程,使人领悟禅的智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香海禅寺不是习俗意义上的香烛佛事,而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传统文化学修中心。
香海禅寺没有熙熙攘攘的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鲜花香烛的商业街,也没有烟雾缭绕、成群结队的游客。寺院里往来的多是穿统一禅修服的学员,学员们在禅修期间“止语”,目的是在禅修期间,尽量多关照内心,和自己对话。
紧挨禅修中心的是具有藏经阁性质的图书馆。馆中既有佛教典籍、书籍,也有文学、艺术、经济、哲学等大量社会综合性书籍,供大众翻阅、借阅、赠阅。香海禅寺与时俱进,让藏经阁转身成为开放式的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用毛笔静心抄录《心经》或《金刚经》,或是泡一杯香茗,从书架上选一本书,度过一段阅读的时光。
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香海禅寺也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慈善事业中。建寺以来,每年每季度僧众亲自慰问当地养老院,除赠送大米、食用油等食物外,组织义工们表演文艺节目以丰富老人们的娱乐生活。成立了香海读书会,每年购买并寄赠各类书籍上万套,引导大众用知识与阅读充实生活。依循祖师农禅并重家风,寺院僧众积极参与农务,“香花禅海”菜地出产蔬果常年保持在20余种,除用于寺院日常斋饭所需,亦赠送往来香客。成立了浙江香海慈善基金会,所募款项均用于支持文化教育事业,挖掘并发扬嘉兴本地优秀文化元素,收集整理嘉兴佛教的文化历史,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同心向善的人文氛围。
濮院镇上两棵近千年的古银杏树原为福善寺旧物,链接着香海禅寺悠久的历史。
在古镇重兴之时,当游客游览完濮院古镇,踏入仅有一墙之隔的香海禅寺,登临佛塔回望千年古镇的繁华,品茗论道感受禅房花木深的幽趣,打坐参禅体悟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香海禅寺多年为大众提供禅修服务,为现代人繁忙的生活提供心灵的歇脚处;坚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转载自【香海禅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