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莽肆意挥霍外交资源,造成汉匈关系崩盘,尽毁宣帝以来三代心血

2021-06-20 14:01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继续讨论匈奴文明的演进史。

此前几个视频大致以汉武帝北伐为分界线,把匈奴帝国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

汉武帝之前,独立自主,武德充沛,大单于和亲加抢劫连吃带拿,日子爽得起飞。

汉武帝之后,四分五裂,呼韩邪单于靠给汉朝当傀儡勉强统治草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一、魔怔人

从历史全局角度看,汉朝扶植傀儡的做法其实是非常高明的。

很显而易见的事实,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农耕文明不可能长期有效地治理游牧部落。

这就和打抗生素一个道理,漠南、漠北大片草原就摆在那儿,总是要有主人的。

匈奴人气焰嚣张,汉朝几代人付出巨大代价愣是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

但如果搞得太过服服帖帖也可能出问题,单于一口气没缓上来过去了怎么办?

抗生素能消灭绝大部分的细菌,而活下来的细菌则可以接手全部地盘大量繁殖。

蒙古高原

匈奴没了,空荡荡的草原就会被曾经不起眼的小部落占据,几代人之后又是个恐怖敌人。

东汉中后期鲜卑占据漠北、后来又出现柔然、突厥,按下葫芦起了瓢即是如此。

反之,像上个视频提到的汉宣帝的策略。

以昭君出塞为标志,扶植一个表面统一,内部矛盾重重,向汉朝称臣但仍具有一定实力的匈奴帝国,好处立竿见影。

首先,呼韩邪单于本身实力不强,给汉军带路才重新统一匈奴。

这种情况下各个部落肯定是不太服气且不太听话的,内部不和谐就很难集结大军南下。

其次,烂船还有三斤钉,匈奴体量摆那儿,即便只是表面统一,压制周边部落仍然不成问题。

再配合边境贸易等策略,结果就是从汉宣帝之后60多年,边境歌舞升平。

标志性事件:昭君出塞

用呼韩邪单于自己的话说,这叫“汉匈并为一家”。

理论上讲,这套体系是如此完美,只要汉朝自个不出啥幺蛾子,就能长期维持下去。

很可惜,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一类人,对于某种理论思想,他们懂一点,又不完全懂。

关键是没有继续学习的欲望,还固执,听不进半点不同意见,凭着自己理解到处怼人。

接下来就很容易演变成要理论没理论,要实践没实践的魔怔人。

二、外交

正常情况下,古代华夏人才选拔体系里,魔怔人是不大可能有机会上台实操的。

问题在于西汉后期朝局混乱,灾荒连连,外戚干政,显然不属于正常情况。

王莽趁机掌权后举措众多,当然本文主讲匈奴文明,篇幅有限暂时就只分析他的外交政策。

王莽画像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判断,西汉末期虽然各方面矛盾已经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但外交方面仍然很稳固。

新疆地区,几代人的威望积累让西域都护府坚若磐石。匈奴方面,单于仍然服服帖帖。

甚至翻遍《汉书》在内的各类史料,你连边境邦国寻衅滋事的记录都找不到。

按照一般人思维,没有问题就不要瞎折腾,王莽不是一般人,他是原教旨儒家魔怔人。

从现存史料记载看,王莽外交思维的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儒家经典。

公元2年,他已经掌权,还没篡位,就搞出了一个后果严重的外交摩擦。

当时西域都护府想开辟一条新通道,要求车师国提供食宿,车师国又小又穷不堪重负。

国王句姑大概觉得惹不起,躲得起,流亡到匈奴那儿去了。

与此同时若羌国和邻居干仗输了,请汉朝帮忙,西域都护府两手一摊,关我啥事?

国王唐兜又想流亡汉朝,结果刚到玉门关就被轰了出去,没办法也跑到匈奴哪里去了。

法理上讲,这两件事其实都不是大问题。

汉朝对西域的统治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权力结构,在当地有驻军,有直辖地,同时容纳了很多小邦国。

汉朝保护小国,小国充当仆从,除此以外只要不挑事,天子通常不干涉他们的行为。

所以单于见到了两位国王后很快接纳了他们,且不觉得有问题,因为自己也是汉朝的小弟。

作为比较牛逼的弟弟,汉宣帝赋予了匈奴很多自主权。比如对长城外各部落邦国流亡人士的处置权。

万万没想到,消息传到长安后王莽勃然大怒,立刻派使者过来要人。

《汉书》记载单于满脸懵逼拿出了汉宣帝的盟约辩解:

“有从中国来降者,勿受。此外国也,得受之。”

王莽不管,史料明确提到他一辈子的儒家式外交准则,所谓: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

最终匈奴没办法,只能把句姑和唐兜交了出来,王莽还不罢休,非要杀一儆百。

当时没路灯,于是这两个可怜的国王最后在西域各国君主面前被挂了城墙,与此同时新条约规定:

“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皆不得受。”

中原王朝率先打破自己订立的规矩,此事严重损害了汉帝国的威望。

公元8年,王莽正式篡位,他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汉书》记载他登基后认为西域各国,还有匈奴,自称为王简直大逆不道,所谓:

“违于古典,谬于一统。”

那怎么办呢?马上发布圣旨:

“四夷僧号称王者皆更为候。”

接下来就是新莽政权对周边各国持续贴脸PUA,以匈奴为例,一会给人换印章:

“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

玺乃王者之属,章乃大臣佩戴,和汉朝相处60年,这种赤裸裸的羞辱单于看得懂。

匈奴单于

一会又给人改名字,当时单于名叫囊知牙斯,王莽引用《春秋》曰:

“中国不得有二名。”

愣是要人家改名换姓。后来又不知道怎么心血来潮,非要进一步侮辱人,于是:

“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

以上种种行为除了嘴巴上舒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而且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囊知牙斯,也就是乌留珠单于不堪其辱,于公元10年开始举兵犯边。

王莽的反应非常刚,扬言要把匈奴举族挂城墙,同时准备册封15个单于。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新莽政权终于开始实质性地挥霍前辈留下的外交资源。

前文已经提到了,汉武帝后的匈奴帝国实际上是汉朝扶持的傀儡。

那么既然是汉朝扶持的,可以可以将其拆分成更小的国家以便于控制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被彻底激怒的乌珠留单于干脆:

“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

草原上也许矛盾重重,维护帝国统一也要靠汉朝支撑,可破罐子破摔的时候,直接传令各部落南侵也是可以的。

也许匈奴帝国最后会分裂,会走向不可知的未来,可分裂前也能让中原陷入巨大的麻烦。

三、垮台

你不能不说王莽的运气是真的好,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乌珠留单于突然去世。

汉宣帝以来积累的外交资源再次发挥作用,匈奴内部带路党、亲汉派迅速上台。

根据《汉书》记载,王昭君的女婿须卜当掌控朝政。

他的态度是,你说我降奴服于也好,天天PUA也好,我都认了,咱们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行不?

当时王莽的15单于计划已经开始执行,有个叫孪鞮咸的人已经被新莽政权立为单于。

为表诚意,须卜当干脆破坏宗法制把此人奉为大单于,这样总可以和和气气谈判了吧?

根据《汉书》记载,匈奴说,让我们恢复关系和亲吧,让我们在中原当人质的太子回国。

王莽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匈奴才发现那个质子已经被砍了。

匈奴说我不计较,把太子的尸体运回草原就行,我们和亲吧。

王莽答应得好好的,然后把匈奴单于祖坟刨了,还鞭尸挂城墙。

凡此种种,篇幅有限,不再列举。汉匈关系最后的崩盘是须卜当亲自跑到长安以后。

王莽可能觉得这个人真听话啊,来长安就别空手回去,你当单于好了。所谓:

“当至长安,莽拜为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

结果当时天下已经很混乱了,出兵没出成,须卜当惊怒下直接去世。

换个角度看,王莽亲自把能够帮他收拾草原残局的亲汉派头号人物给干掉了。

新莽末期的混乱局面

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对新莽政权还是匈奴都一样。

公元16年,西域崩盘,此后边境战火连绵,西汉的外交遗产被破坏殆尽。

公元23年,对外只有刚,没有妥协,天天想着把人挂城墙的王莽自己也被人挂了城墙。

很快,本来就依靠汉朝维持脆弱统一的匈奴帝国,经过王莽的拉扯同样走向崩溃。

这是汉朝和匈奴的双输局面。

视频最后,其实我对王莽的处事方针一直很不能理解。

《汉书》等史料都强调他是一个儒家理想主义者,三句话不离《春秋》、《周礼》,甚至为此大肆更改官名、地名。

问题在于,儒家著作到底哪里让他这么干了?

例如《周礼》对边远部落邦国称之为荒服,所谓“荒服者王”,暂时搞不定的地方,名义上朝贡下就行了。

王莽的做法,恐怕只能算是违背原作精神的二次创作。

参考资料:

《周礼》

《春秋》

《汉书》


王莽肆意挥霍外交资源,造成汉匈关系崩盘,尽毁宣帝以来三代心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