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可梦学(Ⅱ)
一篇非常悖谬的动漫研究理论。 隔与不隔 这是王国维先生的理论,有必要还是在这里说一下。 个人认为这个适用于动漫,而且还是很适用于动漫,王国维先生在那里论述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与不隔。同时也可以把那篇我之前写的杂记之中的几个段落拿出来,就感觉应该动漫不是这个搞法才对。不是单纯的通过现象看本质,而是应该系统性的研究宝可梦的动漫世界观。不要单独的把他们抓出来,而是应该至于那一个世界观。所以我想痛批那些抱着幻之结局理论的人是正确的,他们错误的吧,现实中的逻辑放在了宝可梦世界里。大误 人与宝可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食用宝可梦纯粹是利用资源而不是阴暗论,而赤手空拳和宝可梦打架的人类,那只是因为宝可梦侵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而且再三研究,当人类认识到了宝可梦是什么东西,他们才会去对宝可梦进行训化和培育。就像猫,古埃及人发现它们会抓老鼠,所以便就驯化他们。而我个人认为,当人类发现了宝可梦,某些技能上超过人类和在某些技能和特性上可以被利用时,他们(从某种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说)就认识了宝可梦,当然剩下来的阴暗面,大家就可以自己去继续叽叽咕咕了啊。明摆着就是个伪命题。这就是隔与不隔之间的区别。 隔是用现实的思维与逻辑去搞一个感性的架空的世界观,尤其当他还具有十分特别的自己的逻辑时。而不隔,是通过对原作的阅读思考总结产生出自己对于那个世界独特的见解,进而去了解那个世界,并且用那个世界的逻辑去研究那个世界的东西。所以后现代解构主义不适于动漫也在于这里,动漫在某种意义上本来就带有形而上学的理想性。 某位巨佬对于宝可梦游戏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动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即是文化,语言,历史的学术性研究。尤其是对于他的原生文化的研究,比如某位up主从桃太郎的故事研究北上乡的视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证。 王国维先生曾经读过西方古典哲学,因此我感觉其实可能他的这个隔与不隔的理论可能出于柏拉图的理论。 日本古典学术大家本居宣长的物哀论 特别建议大家去看王向远先生,对于《日本物哀》的导言,顺便辅以林文月译《源氏物语》的序言,可以辅助理解物哀论。 物哀其实可以理解为对万物的感知与共情,它想让你体验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与物哀所表达的人间冷暖,四季更替,景物变化所产生的各种情感。本居他特别提到了知物哀这一个重要理论,在动漫中物哀的表达无处不在,哪怕是在宝可梦里。当你看见长毛狗离去之后,那纷纷的雨,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物哀。 知物哀同时也与爱情紧密相连,其实就是一种暧昧。正如清水义范在《日本文学简史》中的论述,古人就己经知道,暧昧最美。其实很多时候二次元就像本居宣长论《源氏物语》的主旨一样,让你知物哀也。对于一个二次元世界是其实应该想本居宣长所说的,〝物语对一切事物都主张知其物之心,事之心,并以此为善。而不管道德上的善恶评价,在这种感动中,就有了物哀,并以此为根本宗旨。〞二次元中的少年们的悲欢离合,光明或者是黑暗。其实也是作者留给你的物哀。 渲染并不一定等于物哀,Xy之所以和其他几部略有不同,是因为为了全年龄向而抛下了一些独特的宝可梦式表达。正是它抛下的这些宝可梦式表达,就比如说小智和莎莉娜和小智跟小光之间的区别一样。一个是直接的,大甜的,是却像追随者与先导者一样。莎莉娜是追着小智过来的。因此这里的甜,是一种直接的浓郁的甜。而小智和小光之间的,是间接的,但是却又不可忽视的友谊。有大量的细节表达和特有的日式物哀。小智和莎莉娜之间的感情其实相当容易被解读所颠覆,因为很多时候它是一个人的,而不是两个人的。而小智和小光之间的那种微妙而纯洁高尚的感情,很难被颠覆。从一开始小光边一直在小智旁边,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共同成长。抛开别的因素,在成为世界第一的最后一战中,唯一一位在现场的前主角团成员,小光。而她也像从前一样,以她自己的方式,向小智表达自己的鼓励与祝福。小智和莎莉娜重逢有些时候会被解读为莎莉娜的释然。但是小智的最后一战却又无可否认的证明了小智在小光心中的重要性。智光之间的感情是需要自己去慢慢的体会的,他不像小智和莎莉娜之间那么明显,但却又比它更深远更漫长,未尝不是一种物哀。 所以我想说的是方法于宝可梦学研究的重要性,那位巨佬的动态教会了我学术方法对于宝可梦学的重要。所以我在此也班门弄斧,抛砖引玉,探讨一下文学研究角度的宝可梦动漫。当然散漫无归也有可能是本文的一大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