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关“科学”

2023-03-23 19:49 作者:zyorty路过的单身贵族  | 我要投稿

“科学”这个词本身并不能表达什么。迟至十八世纪,科学一直被当作是艺术的近义词,两者用于指代任何种类的知识;用来区分科学各学科和艺术各学科的标准或许是科学对现实的高度抽象。以此标准,艺术指的是如何做某事的实用知识,例如“爱之艺术”“政治的艺术”等等。而科学则指的是同一事物的理论知识,例如“爱的科学”和“政治的科学”。 然而,十七世纪现代物理学兴起之后,科学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世界尤甚。今天,在知识的连续体(the knowledge continuum)中,科学占据了与艺术相对的另一极;艺术被认为是主观的,在自身创造的世界中自成一体;而科学则被认为是经验世界的知识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经验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唯一可靠的,客观而权威。该术语含义的变化反映了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了,它是特定的生活领域中某种既定的知行方式,它的组织方式令自己能够持续产生这种类型的知识。为了与过去那些从经验现实中产生客观知识的零星尝试相区别,今天的科学也被称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制度的方向是理解经验现实。这一制度存在的前提预设是:经验世界是有序的,其秩序是可以了解的、且本身值得被了解。欧洲中世纪时,上帝被认为是唯一值得被了解的现实,自然就没人费心思去了解经验世界。 科学的目的是如实地理解经验世界,这一目标为科学的逐步实现规定了一种方法,即最终被称为猜想和辩驳的方法,又被称为科学的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它包括假设推论、逻辑组织、实证证明以及搜寻证据。科学的方法成为了科学规范架构的基础。在科学方法的系统化应用中,自相矛盾、易于驳倒的假说不断地被更好的假说所取代;这些更好的假说与相应的证据(即假说的真理内容)更加和谐一致,所产生的知识也更加深刻而可靠。尽管偶尔会有偏差,但与所有其他智力领域相比,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从未停歇。这种进步不仅仅是一种愿望,而是科学实实在在、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十七世纪之前,关于经验现实客观知识的渐进进步是不存在的。换言之,科学并不存在,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发展。对于那些在十七世纪以后会用科学来解决的问题(例如事物为何或怎样如此的问题),人们的兴趣转瞬即逝;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多采用与现有的现实信仰相契合的假想方式,而不是依靠实证证据。当科学制度形成,社会认可其目标为系统地理解经验世界,它的规范框架是猜测与辩驳;如此一来,科学制度成为了逐步积累关于经验现实的客观可靠知识的首个必要条件。科学的制度化更是物质科学(即物理学)成立的充分条件。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澎湃新闻”。个人认为对认识“科学”十分有益。

有关“科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