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化遗产保护ー当江户文明走进现代 | Needle学术推荐
来自Needle日本文书导师毛老师的专业文章,推荐大家阅读~
文化遗产是在悠久的历史中已经诞生、培育、保存并传承至今的珍贵资产。日本自隋唐以来在文化传统与建筑遗产的保存上与中国有着颇多相似之处。相比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的中国,日本于1950年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同时,提倡文化兴国的日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而说到文化遗产保护,大家脑海里或许会浮现一些古老的,仿佛距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难以触碰的一些建筑和场景。那么如果这些场景生活形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会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日本某个特殊的野外博物馆(户外博物馆)带大家走进日本文遗产保护的某个小角落。~

野外博物馆又名户外博物馆(英语:Open Air Museum)是专注于建筑物和展览品的陈列,使得参观者可以直接参与体验的室外博物馆。 世界上第一个野外博物馆是诞生于1891年瑞典的斯堪森博物馆(Skansen)。斯堪森博物馆是户外博物馆的先驱,至今仍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文化起到重要影响。当时创始人Artur担心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导致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生活工具以及技术的流失,从而创立了这片综合性的民家户外博物馆。它保存了传统的民居,牲畜繁殖,田野和花园,并展示了过去的日用品和传统技术,这个想法后来从欧洲传播到美洲和亚洲。

斯堪森博物馆
户外博物馆往往以贴近过去生活方式进行展示,包括在户外烤炉中烹饪,搅拌黄油,编织和无需现代农业设备的耕种体验。许多博物馆还提供传统手工艺示范,例如锻造,桶和陶器的制造,制粉,伐木,印刷技术等等。中国的上海思南公馆,山丹汉明古长城和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典型的户外博物空间。 日本大型户外博物馆起源于1960年代位于爱知县的明治村,到今天也陆陆续续诞生了30多个博物空间,比如喜欢箱根的朋友都会去打卡的雕刻之森美术馆,白川乡的合掌造り民家園等等。这些博物馆都包含了日本全国各地文化遗产移建复原后的建筑,有许多被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在这些野外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多端的景观和建筑形态,也可以依稀想象出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以及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技术。

明治村 日本民俗博物馆
现在大家都是小心翼翼避免旅行,在海外的许多小伙伴们也都是家里蹲的有些孤单的状态吧?那么今天小编将带着大家与文字和图片一起走进位于日本东京风景宜人的小金井公园内的户外博物馆--江户东京建筑园的世界吧~~。

回顾东京的历史,江户自古就因火灾,水灾,震灾,战火等原因,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建筑。即使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这些文化遗产的流失依旧没有止步。东京都于1993年(平成5年)建设了占地面积约7公顷的江户东京博物馆分馆“江户东京建筑园”(建筑园前身在1991年之前曾被称为武藏乡土馆)。其宗旨是移建(移筑),修复,保存,展示在旧址难以保存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历史性建筑,同时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户外博物馆的形式传承给下一代。

园内建造了江户时代至昭和初期共30栋复原建筑物。复原的建筑涉及茅屋民宅、令人感受下町(市井街区)氛围的商店等等,向下一代传递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园内有市井气息浓郁的街道和高级地区的住宅,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日本江户时代的街景。
首先在建筑园的门口我们可以看到有动画电影导演宫崎骏先生创作了的江户东京建筑园的吉祥物“江户丸”,其以昆虫为主题,灵感来自于绿意盎然的户外博物馆。而江户丸的形象在本文中也是设计在小标题里的小可爱(笑)~。

宫崎骏与江户东京建筑园
在江户东京建筑园物语一书中收录了吉普力动画导演宫崎骏和建筑家藤森照信(建筑园的馆长)的一篇访谈,其中宫崎骏先生曾说过,他认为建筑园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创造家喻户晓动画千与千寻时也曾多次到访建筑园进行取材。在下文小编也挑选了几处动画电影场景中的经典建筑原型为大家介绍~。

江户东京建筑园地图
整个江户东京建筑物园被精心规划成东区、中区、西区三个部分。位于博物馆中央的中心区(センターゾーン),有游客中心(旧光华殿)、旧自证院灵屋、高桥是清邸、西川家别邸、伊达家的门、会水庵6座建筑。
中心区特色建筑介绍:高桥是清邸
高桥氏清邸为从明治到昭和初期领导日本政治的高桥是清居住房屋的主屋部分。西式房间的地板是以日本铁杉的木板块组件而成。 其中高桥氏清邸庭园修复了原坐落在港区赤坂的高桥是清邸庭园的一部分,重现了以组井筒(井口用木头围叠成四方形的井)为水源的流水和雪见型灯笼等景观。

而千与千寻动画里白龙受伤后与千寻一起跳入窗外的场景原型也就是这栋建筑,但这也是高桥是清在日本历史上的“ 2.26事件”中因军事政变去世的地方。

东区(東ゾーン):由11座各类由江户到战后各时期的农家、商铺、公共浴室、派出所、旅馆等组成,在东区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日本下町街道的生活气息。
东区特点建筑1:键屋
键屋是曾位于台东区的居酒屋,曾幸免于震灾,灾祸的键屋据说建立于1856年。建筑物和店内摆设了复原为1970年前后的场景。

键屋是江户时代末期以来,下町人民就一直喜爱的居酒屋,于1970年左右(昭和45年)被移筑到“江户东京建筑园”。在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故事的开头,曾被用作父母吃夜宵变成猪的场景建筑原型参考。

一度瑟瑟发抖的童年阴影
东区特点建筑2:武居三省堂
三省堂是初建于明治初期的文具店,最初是书法用品的批发店,后改为零售店,(名字中的三省会我们想起了孔子吧,而这个名字其实也是当时中国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论语文化由来)。该建筑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建造的看板建筑(看板建筑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历史学家藤森照信(也是江户东京建筑园的馆长)命名的一种商店和住宅的建筑形式。其中看板建筑大多数是2至3层的木制建筑物,在关东大地震后的日本重建期间突然出现,建筑物的前部覆盖有耐火材料,例如铜板,砂浆,瓷砖和石板。)

宫崎骏先生曾说过文具店三省堂这是他建筑园里最中意的建筑,他的隔壁有花店,夕阳西下站在店门口时仿佛可以看到当初热闹街角中迷人的一面。而三省堂独特的收纳设计独具巧思,两侧墙面与天花板皆悬吊书架,地下也有大量储藏室空间如同机关屋一般。而这个特殊的收纳空间也被宫崎骏搬到了油屋底层的锅炉房里。

其中千与千寻动画中锅炉爷爷工作的场景来源
(小时候特别好奇抽屉里的药皂)
东区特点建筑3:子宝汤
子宝汤是东京浴场的代表性建筑。令人联想到神社佛阁的大型唐破风样式,正门上的七福神雕刻,更衣室的方格天花板等,建造风格极尽奢华。它于1964年在足立区千住元町建造,一直开放到1988年,并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随着良好的旧公共浴池数量的减少,这是一栋非常有价值的建筑。

吉卜力动画千与千寻中,千寻被迫工作的汤婆婆的油屋的原型之一就是这栋“子宝汤”(吉卜力工作室的官方网站特别指出,子宝汤给了油屋很多的启发)。电影背景是在购物街拐角处耸立的哨兵的灵感,很大程度受到了江户东京立物院的子宝汤的启发。但是,子宝汤的建筑并不像“油屋”的体块那般大,且建筑的形象还是有许多不同的。
作品中的油屋是宫崎骏期望表达日本传统洗浴文化的物质承载。他用日本各地最为出名的几个温泉旅馆为原型构建出一个供神明洗浴净化的场所。并借由这种物质片段拼接出的幻境完成了日本传统温泉洗浴文化的出色传达。

西区(西ゾーン)包括10栋构筑物,有照相馆、冲绳县奄美大岛的高脚杆栏式谷仓、农家住宅、武家住宅及日本近代著名建筑师前川国男、堀口捨己的自宅等等。这些构筑物按照建筑样式,有日本传统样式,有和洋的折衷建筑,有洋风建筑,亦有现代建筑。规划为三个区域,以道路、广场为联结手段使得脱离原地域环境的构筑物重新组织成街区,俨然一座历史样式小镇的感觉。
关于建筑园的活动们: 为了使参观者进一步地加深理解,熟悉江户东京建筑园,经营者充分运用园内的资料与环境,举办普及事业,特殊展览,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里有:
①博物馆漫谈 每个月的第四个周六,会有学术员进行1小时左右的园内建筑物等解说。而场馆积极招募擅长各个语言的志愿者分布在场地各处,可以进行讲解翻译,不论是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都可以很好的参与体验和理解场地文化。
②一年四季的活动 江户东京建筑园充分利用场地,随四季变化,不定期举办重现昔日生活场景的各种活动。比如年初可以免费入园体验江户的正月风情(即使平时400日元的门票也是特别亲民了),各个建筑中展示不同种类的传统工艺表演,赏樱活动等等。

江户园的志愿者Hijiro会原则上在每周二到周日的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茅草民房的熏烟(在围炉里点火,利用其烟熏的效果达到防除虫的对策)。小编每次去到园内都很喜欢在茅草屋的围炉旁坐一会和志愿者老爷爷老奶奶聊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房子和生活场景。偶尔他们会直接在茅草屋房外晒一些柿饼作为传统展示(最后的柿饼会和园内工作人员们一起享用~)

偶尔听到头发苍白的他们说到现在这些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很难有年轻人愿意参与,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再每天都来做活动之后,这些传统技术又该何去何从呢?
现在受到疫情影响,博物馆也暂时闭馆,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克服难关。

中国、日本与欧美可以保存很久的石造建筑不一样,传统的木造建筑面临着发生火灾等灾害就会根本上消失的问题。一些过去传统的民家和村落伴随着人群的流失,传统的街道和民家也会慢慢返还自然本来的样子。因此为了保护一些特别的建筑,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移建成为了日本近年来的一些保护手段。
木制房屋的移建最初是木制建筑特有的一种建筑技术。如今,除了保护文化财产建筑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于其他目的。如今,除了保护文化财产建筑物及其等同物外,它很少用于其他目的。在日本,这项技术被用来搬迁木造房屋并得以保存和保护。
关于移建我们很难去定义它究竟是什么。不仅仅是重新建造建筑,而且通过重新使用已被使用过的材料进行修复,再重新安置。铃木裕之(Hiroyuki Suzuki)以“保护理论”中的茶室搬迁为例,提到在日本的木制建筑文化中,即使位置发生变化,文化遗产也依旧会随着建筑物的移动而被继承。因此,移筑在日本也被认为是日本保护和继承的一种形式。



关于茅草房建筑移建的工序步骤
从移建的历史来看,通过移筑可以起到保护和建筑物的活用作用,在日本,有许多将建筑物移筑到另一处土地的例子。比如移筑到了四季草浅谷的伊势神宫的宇治桥鸟居和奈良药师寺东塔的移建工程等等。

吉卜力动画监督高田勋先生和建筑家藤森照信在访谈中说过,江户建筑博物馆不仅仅保存这些传统的街道和民家,更多的是把过去是怎么样的生活场景尽可能生动的还原。 其中关于生活气息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单纯的把建筑移动完后就这么放在那里,像是是日本其他的乡土馆里陈列的传统农业的风车一样,就这么放着却不能展示如何使用它,那么人们当然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们了。

一些过去的生活场景,比如用洗衣板洗衣服,从井里打水,如何打年糕制作年糕等画面早就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而江户建筑博物馆可以很好的去重现这些过去生活的气息和小细节,这也赋予了它很大的意义。
总结一下江户东京建筑物园的建设与运营的特点吧:
(1)交通:虽然该园位于东京多摩区域的郊区,但是乘坐西武新宿线和JR中央线均能方便到达。
(2)功能多样化:江户东京建筑物园与都立小金井公园相结合,除了建筑物园以外还有众多的运动设施和娱乐区域。
(3)建筑的多样化:园内构筑物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规模或有大小,大到一座旧宫殿,小到一个派出所建筑。这些构筑物都是那些时代,那些地域经典的历史建筑。其来源有捐赠、购买、委托管理等等。
(4)入场的平民化:进入建筑物园区,一般大人的门票为400日元(25RMB),大学生、高校生有不同程度折扣,中学生则门票全免。将一栋栋珍贵的历史构筑物进行收集与保护,规划成一片可以学习参与观赏的野外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大胆而新颖的举措。
当然也有许多人评价说,这些构筑物早已脱离了当初的社会、地理、气候等环境,看似有逻辑的组织其实是毫无实质意义地拼接在一起。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我们眼前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甚至是童年回忆渐渐消失在时代进步的喧嚣中,我们又可以为过去做些什么呢? 最后的最后致敬现任馆长也是著名建筑家藤森照信先生,初代馆长竹内誠先生,真诚对待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技术的志愿者们以及愿意停下来看到这里的读者们。
--为了辛苦构思文案的家里蹲小编点个再看,关注转发支持打赏吧么么么><~~~--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一点点腐
一点点有毒
加关注> <!
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日比较与本土选择 赵 姗 姗
江户建筑园官网:https://www.tatemonoen.jp/
新江户东京建筑园物语:江户东京博物馆Studio
野外博物馆的魅力第一回-野外博物馆的诞生:东建日报2010年4月
野外博物馆的魅力第二回-ロマンを受け継ぐ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东建日报2010年6月
看板建筑:藤森照信
以下偷懒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