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李小龙: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放在演艺上,哪有时间练武?

关于李小龙,坊间八卦颇多,拍脑袋“科学理性”的“质疑”更多,以下“质疑”堪称“经典”,照录如下: 数字用户:抛去童年和少年,短短的十几年巅峰时期演艺生涯占了大部分,哪有时间练拳,怎么就成了综合格斗之父,越吹越离谱。 对此,为道塾简评如下,供分享,讨论:
以学习语言为例,从时间管理角度上来说,世上只有两类人,同样的时间,一类人是一门英语怎么样也学不好,一类人是不仅精通英语,还掌握了其它多门外语。前者会认为后者绝不可能,“越吹越离谱”。 以武技研究和践行为例,罗礼士只精通了一门唐手道,成为七届世界空手道冠军,后来他兼学过柔道,这是罗礼士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完成的事,1973年,在罗礼士私下写给32岁李小龙的一封致歉信中,他表达了两个中心意思:1,以能跟随李小龙训练为荣,2,他在武术方面无法和李小龙相提并论,因为李小龙精通所有武术,同时是自我武术的大师。 罗礼士所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李小龙当年不仅“研究过当时世界上所有能研究的武技(伊鲁山度)”,拥有远超时代,远超其年龄的武学修养,还拥有“踢打摔拿”俱精无限制徒手格斗技能,以及“精通十八般兵器(李俊九)”。 了解李小龙的同时代武术家,搏击家罗礼士,伊鲁山度,李俊九们相信李小龙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不了解李小龙的数字用户一定认为这绝不可能,“越吹越离谱”。
最后,给数字用户补点李小龙历史知识: 李小龙少年虽是童星,但其父李海泉并不支持他拍电影,更别说以此为职业,即使碍于圈内人情让李小龙参与部分拍片,但一定以不影响李小龙学业,占用时间不长为前提。因此,李小龙当年都是利用晚上(经常半夜爬起来去拍戏)或寒暑假短期参与拍摄,且多为配角。如此,李小龙陆续参演电影虽多,但总时长并不多,拍片也不连续,与那些职业演员不可同日而语,故对李小龙而言,少年时拍电影,纯属爱好玩票和打酱油性质。但少年李小龙拜师叶问icon学咏春,却是每天都练,即使拍电影休息期间也练,且经常街头打架或门派间比武试艺,经验丰富,1959年赴美留学时,已是系统习武四,五年的詠春门内青年精英。
在美国,李小龙1960一1970年十年时间以武术为主专业和职业化发展,期间创三间连锁振藩国术馆icon,创现代实战武道截拳道icon,26岁即成为在美国武坛极具影响力的一代宗师(脑补数字用户旁白,不可能,不可能,越吹越离谱)。 作为武林风云人物,李小龙利用美国“世界武术大熔炉”的天时地利,广泛与美国武坛以及来自全世界的一流武术家,搏击家交流,切磋,兼容并蓄,批判传武,呼吁改革传武,提倡全接触实战,赢得一大批支持者。1967—1970年间,李小龙后院私教改造当时全美顶尖空手道世界冠军,直到返港拍片为止,其中就培养出了美式踢拳icon之父乔·刘易斯icon。 这十年,李小龙在好莱坞真正花较长时间拍摄剧集《青锋侠》,也不过两三个月时间而已,其它客串,武指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后,1971—1973年,李小龙真正开启其香港职业功夫片演员,导演生涯,也不过短短三年。
成年后,即使李小龙花在影视上时间屈指可数,哪怕是香港三年全职演员生涯,但在此期间,李小龙从未停止个人严格的计划性的武术专业训练,以及与各门各派武术家,职业选手交流和切磋。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每日能见到凌晨四,五点钟洛杉矶或香港景象的极少数人中,一定有一位是李小龙,跑步路训,是李小龙一生坚持的“训练之王”。 看电视时,李小龙手中不是哑铃,就是握力器,从不闲着。在飞机上,李小龙也常常带着一个小靶在练功,开车时,李小龙也在拿方向盘练“黐手”。据其香港友人,武师李家鼎回忆,李小龙在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一只手在捏报纸,练握力,在办公室里也偶遇他在练习踢花瓣,练习精巧,精准的鞭打发力……可以说,视武术为生命的李小龙已完全将武术生活化,本能化了。
你真以为李小龙世界标杆级的格斗家体格,体能;满手打沙袋老茧,令人惊叹的二指俯卧撑,寸劲拳功力;拥有世界级速度,力量和精确性的高效的科学化格斗技能,战术意识;超越时代,影响世界的先进武学理论和科学训练,实践体系,除徒手格斗之外,长棍,短棍,双节棍十八般兵器俱精,都是李小龙演电影演出来的?或者没时间练拳的结果? 旦凡这样宣扬的人,非蠢即坏,没有第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