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人与集体

2023-01-06 13:50 作者:adfghijh  | 我要投稿

看到有关于讨论人性的视频。我们从个人角度出发,一个人往往是在做出了利他行为的时候回被其他人称为善,损害了他人的行为被称为恶。这时候我们借用一些人说的阶梯论的观点。善恶往往是来源于一个团体的评价。符合团体成员评价机制的是善,不符合则为恶。所以人性本质上是不存在善恶的,只不过是集体把人的行为划分成了善恶来指导人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认为善是个体某种集体性的体现。人从学会语言开始就加入了当地的语言集体。语言认同是一种粗浅的集体认同。所以一些观点幻想人是独立个体是不存在的,人从学会语言开始就自发具有组建一个群体的基础和天性。所以也可以说人性是善恶二元一体的。 从鸦片战争来看,人结成社会的基础是维护公共安全。从历史的演进过程来看,社会模式是人类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自发产生的。现代的教,道德,法律,其对应了社会组织模式的变迁,调整的范围也是递增的。因此道德往往对应了一个职业或是团体的行为规范,法律则是对应了一国的行为规范。当我们评价一个规范或是道德的时候,完全可以看它由谁制定,由谁来维护,指向谁的利益。 因此道德往往是指向小团体或是个人私德的,法律则指向普遍的公共利益。法比德更具有普遍性,但是也由于这种普遍性相比于德则对细小问题没有规定。当法律向民众展示了它和所有人的普遍利益的分离,那它就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的对抗。 从历史来看,由于存在着为了利益可以发动战争的外部压力。那么往往工业革命带来的就是社会形态的变革,如果社会形态不能激发新的生产力,那么整个国家都可能会被外部力量所消灭。因此从历史趋势来看,社会形态的变迁方向往往是更能调动更多人的才能和力量的。传统观念中追求稳定而不追求人的联合的理念在近代被证明是失败的。个人主义总归会发展成集体主义。现代的公司等等都是以集体为斗争单位而不是个人。因此宣扬一个集体的瓦解而不进行转型和构建新的团体往往会带来安全灾难。 拥有自由的人往往不会去追求自由,追求自由的人往往是不自由的人。那么历史上自由的诉求往往来源于那些经历和感受到了被压迫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的人。教课书和一些人把追求自由认为是有自由的人推动的,这是说不通的,起码是来自于那些帮助或是利用被压迫者追求自由过程的人。因此自由的含义就是对于去人身依附的一种追求,对于户籍权利的追求,以及对维持这个状态的能力的追求,而不是想干啥就干啥。 有些人说社会好了,所以他就不需要关注社会管理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倒退,虽然古人有莫谈国事的观念,但是古人也有家国情怀啊,这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谨慎,而不是不参与。在团体竞争的时代,一些个人实际上是失声的,这些人有些又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不具备团体素养。那么向这些人普及团体观念,提升他们的参与率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方式限制团体规模,反过来团体规模的下降也可能会导致团体决策质量的下降。当团体规模超过组织能力时,那么带来的就是分裂和对抗。参考封建王朝的各种起义和民国的军阀割据,甚至某个前世界大国也可以说具有这样的因素。 一个人能遇到的人是有限的,那么传播和交通等媒介的变革也同样会带来形态的变革,也会产生变革的窗口期。 参考历史,自由啥的往往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一些自称动保的人想把人类价值观普及到动物上。这些动物如何参与斗争呢,他们的保障往往来源于其主人力量的外延。换言之极端动保就是强调了动物主人的所有物和其他人具有同等权利,这明显是藐视人类尊严和有害的。如果从人类共同体角度讲,某一类动物对人类集体是有益有价值,并与人类深度融合的。那么可以形成一些共同观念或是制度保障来保护它们。这些同情心极大外延的人,如果正确引导的话,或许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公共事务参与者。比如网上说环保少女的转型,或许也是一种觉醒吧。 参考所谓的电车难题问题。如果铁轨上绑的全是扳阀门那个人亲戚呢?那么这个人应该就会立刻按照他的价值观和受到的经历和教育行动。因此当个体面对一个两难的道德抉择的时候,往往立刻会展现他的价值观。现实中往往是多数人是没有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利的。因此电车只会在那个扳扳手的人上升到一个团体中,这个讨论才会具有价值。那么我们假设当一个团体面对一个需要一部分人牺牲的危机时,需要一部分人为了团体站出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那么带来的就是所有人的覆灭。因此保护良善,尊重和维护那些肯为了集体奉献的人,维护他们的利益,对于一个集体存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所有人人都自私自利,那么团体维护公共安全的基本价值就会消失,这些人结成社会的能力和意愿也都消失了。如果外部存在辣脆,那么军阀可以打的过辣脆嘛。 因此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劳动者之所以进步,是他生产了剩余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人的的名誉是不能被污损的,相匹配的利益是应该得到维护的。 如果我们正确利用阶层论来看问题,而不是阴谋论认为存在一个非常黑的阶层主导一切。那么道德或是别的什么,他维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这份利益和公共利益又不是统一的,就可以简单的辩识规则的属性并加以扬弃。如果一些人推举的英雄人物没有维护公共利益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那么也可以看出这些人的属性。利益分析是扬弃教的神秘主义的有效手段。但是只有利益分析可能就会导致一种僵死的认知框架,人不是全能的,只能在有限范围认识总体。因此一些教科书意义的形而上学可能会和神秘主义拼接到一起,通过幻想这种神秘的东西,来作为对形而上的修订。这样的逻辑体系是相对没有效率的。那么下一个时代的认知模式会是什么咧。 最后,个体利益和总体利益是可以统一的,引用戴锦华老师的自私自利是人性,舍生取义也是人性。引用艾跃进老师的污蔑雷锋的结果是没有雷锋。 (本文不指代任何现实事件利益和团体)

个人与集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