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查理三世”还是“查尔斯三世”说开来
近日国际新闻能引起国人无分老幼妇孺之兴趣者,非英王世代交替莫属了,古稀老人查尔斯一朝登基,大小媒体除了回顾女王生平、八卦王室绯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新王尊号应该怎么翻译?改开之后,神州大地上的莘莘学子,莫不苦读英文,早期以说得一口正宗牛津腔为荣,如今大英帝国辉煌不再,年轻人流行追美剧、看漫威、偶像是NBA和嘻哈歌手,不过英美口音虽有差异,但在Charles这个名字的发音上,区别倒也不大,中文媒体包括官方一概翻译成查尔斯王子,如此,新王沿袭原有翻译称查尔斯国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是中国所学之英国历史课本或专著,似乎并无查尔斯一世、查尔斯二世,耳熟能详的都是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如此,从历史学角度,翻译成查尔斯三世,似乎又断了传承。同时中国人习惯了Charles译作查尔斯,不免好奇为何有查理这个翻译,根据英语发音和国际音标,无论如何翻译不成查理。
我在谷歌翻译对比各国发音之后,差不多可以确定,荷兰语的Charles,发音最近接近查理,几乎是一模一样,西班牙语也比较接近,类似查克利兹,而来华的外国人,最早也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二者都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早于昂撒,考虑到早期的翻译家,是将西洋专有名词尽量贴近汉语,故而查尔斯译作查理,属于情理之中,也是最有可能的。(现代的翻译家则是尽量贴近母语发音,所以新华社、人民日报wb里都写作查尔斯三世)。
稍微关注历史地理风俗的人都知道,汉语中很多外来语的专有名词,其发音与普通话其实并无关系。一方面与汉语古今发音流变有关,一方面与大航海时代之后,中西方交流在东南沿海密集有关,尤其广东福建在海禁森严的明清时代,是外国商人可以合法接触中国人的官方指定地区。B站Up主何解毒有很多有趣的短视频可以了解一下。
西方人到了未知之地,常常是坚船利炮和传教士同行。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欧洲人来到非洲,我们手里有土地,他们手里有圣经,他们对我们说:上帝的子民,请停止舞蹈,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祈祷吧,我们闭眼祈祷,睁开眼睛一看,他们手里有了土地,我们手里有了圣经。”最近女王去世,英联邦下属太平洋岛国和非洲网友不但不哀悼,还在开香槟庆祝,并怒怼网络圣母:“用英语在推特上发言,难道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吗?”
当年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实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根据目前的文字记载,元皇庆二年(1313),意大利基督教方济各会已在泉州留下多座教堂,1624年以降意大利耶稣会在闽“共建大堂2座, 小堂不计, 授洗一万余人”,这还只是17世纪的记录,此后愈演愈烈,以致到了1812年清廷明令“洋人秘密印刷中文书籍及传教惑众, 或满汉人等受洋人委派传教或受洗礼入教??为首者斩”。今天的人们提到这段历史,往往简单归咎于清朝闭关锁国,禁止百姓了解世界,实际上西方人在中国著书办学的目的便是以“传播基督教教理为宗旨”,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结果就是除了发展信徒,还能“激发起他们对母语的觉醒和对共同语及各国语言的热爱”,于是清末闽南学者卢赣章“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 便恍然发改造汉字之宏愿”,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考察汉语方言,汉语欧化自此开始,到了1923年民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我们熟知的翻译家林语堂也赫然在列(林语堂是漳州人),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停止了中文彻底转向拼音文字,但国内大批学者对中文拼音化仍然是褒扬态度,这些学者称“汉语的记录符号是汉字, 重形义而轻语音, 既有维系书面语言的一致性和超越方言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难写难记、无法在广大人民中普及的缺陷。西欧文字则重音轻形, 其根本缺陷是音变字变, 三百年前的书籍已无法阅读, 却便于记录口语和普及教育。”若中文为拼音文字所取代,今天中国会是什么情形呢?
常常有人说,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可惜清廷闭关锁国,一概拒之门外,造成近代中国落后。实际上,截至19世纪70年代末, 西方传教士的主要工作是出版辞书、各门类普及教育教材、中华典籍方言译本和圣经、圣诗读本及宣传基督教义等文献。同时,这些“带来了先进科技文明”的西方传教士,要求入教的中国人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焚书”,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安国风(Peter M Engelfriet)在《欧几里得在中国,汉译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一书中写道:“这种文化冲突有时相当激烈,1602年领洗的李应试——教名保禄,便是一例,李氏擅长风水星占之学,相关藏书极为丰富,包括大量抄本。……利玛窦写道,为了将教会禁止的著作全部付之一炬,清查藏书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这就揭露出了一个真相:仅仅从入教的中国人李应试这里,利玛窦清查了中国天文术数等方面的书籍,数量之多,导致清查时间就长达3天,然后以“教会禁止”的名义全部付之一炬。李应试仅仅是一名指挥500名士兵的参军,当时入教的明朝高官还有徐光启(大学士)、李之藻(光禄寺少卿)、杨廷筠(监察御史)、瞿汝夔(太仆少卿)、孙元化(右佥都御史)……那么,按照教义,他们都要将自己手里控制的中国天文术数等书籍全部付之一炬。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东林党,笼统的讲是整个东林运动,和传教士接近时因为尊重同样的伦理道德……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说,把东林党人与传教士联系起来的似乎是他们的观点和利益的一致性”。嗯,那些被后世赞美坚贞不屈、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东林党人,利益居然会与西方殖民者的帮凶——传教士一致,真是妙啊。更妙的是,按照这些入教的东林党人的说法,利玛窦焚毁中国科技典籍的同时,“带来了记录西方最新科技的7000册书籍”(《奇器图说》作者王徵,关于这本书的争论,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来看看)。最妙的是,160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官禄寺少卿李之藻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据说是以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然而这幅地图里有美洲而无土耳其(或者说奥斯曼),这幅地图里还说“谙厄里亚(即今英格兰)无毒蛇等虫、虽别出携去者到其地即无毒性”,可是到今天英格兰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还在百人左右,当时英格兰和法国百年战争已过,意大利人竟然会犯这种错误,实在无法令人信服(英法战争影响的不只是英格兰和法国),这幅坤舆万国全图的蓝本究竟是什么呢?要知道,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史·天文志》就一直有地圆说的记载。据说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后来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可是刘大夏的墓志铭里记录了他藏匿安南资料,未毁损,却只字不提航海资料的去向,按照《大明律·吏律》:“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藏匿安南资料的事都一五一十的刻在墓志铭上,若是焚毁了航海资料,会一笔不提吗?郑和的航海资料又是谁焚毁的呢?
至于清廷禁止的是“国民教洋人汉语、提供汉字活字、赠送中国史书,违者处死。”仔细琢磨清廷这个禁令,其实很有趣,为什么要禁止提供汉字活字?按照通常的说法,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已经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并出版了活字印刷的“古登堡圣经”,到了19世纪,中国更是活跃着大批精通官话、方言的传教士(根据考证,很多来华传教士,在本国就接受了官话的学习),包括中国受过最高教育的士大夫,也是他们的信徒,自己制作汉字活字,有何难哉?赠送史书也很可疑,中国的史书虽被诟病为一家一姓之兴衰,其实包含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内容,可不止是宫斗剧,在古代中国,官修史书是国家大事,私人修史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又因内容广博,普通人也是很难办到的,除了官方钦定的正史,还有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学、附庸等等,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十四史,这些都属于史书范畴。
高明的艺术作品讲究一喉二歌,读历史又何尝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