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文案,竟然入选《诗经》了?
你能想象吗?我2019年写的一个文案,竟然入选《诗经》、《浮生六记》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闲来无事,刷抖音的时候,系统给我推送了个“古人是怎么说生日快乐的”视频。然后,我点进去看了,突然发现作者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出自《诗经》的句子,竟然是我以前在知乎某个回答下写的文案。当然,我也没在意,直到后来打开小红书,又看到了类似的推送。
这些自媒体在转抄时,皆标明“
旦逢良辰,顺颂时宜
”出自《诗经》,但具体哪首没说。要么就是标明“
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
”出自《浮生六记》。其实,这两个文案或者说祝福语,是我2019年9月在知乎问题“怎么文艺地说生日快乐”下写的回答,当时我在等公交车,打开知乎看到此问题后,略微思酌之下,随手而答。
回答中的内容,均为本人原创,部分句子借鉴化用了古人成句,如“岁岁年年”,其实这个成语,在古代诗词中也是相沿成习。如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李白“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上官婉儿“
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
”,晏殊“
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等等。但这句祝福语,跟《浮生六记》没丝毫关系,在语法形式上有宋人祝福语的特点,我也是从古人那得到的灵感。 至于“旦逢良辰,顺颂时宜”出自《诗经》更是无稽之谈了。我猜想之所以有人认为语出《诗经》,大概因为觉得诗经都是四言诗吧。但语法特点,明显是古今结合的,因为我是根据古人书札祝福语,再结合诗词语言写的。而且这个句子文辞偏丽,诗经的祝福语是比较朴素的,如“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眉寿万年,永受胡福。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 这个回答,浏览量200多万,迄今仍保持着我各大平台的最高记录。可能我小看了200多万人的传播力度,又或许是因为我在原回答中,没有详细说明这些句子的创作思路,以至于部分人可能觉得我也是转抄的。但当时我的想法是,反正是随手写的,没必要一本正经解释清楚,再者这样的句子,我可以写出N条。 其实,很多自媒体转载、摘抄,这也未必是坏事,虽然他们不注明出处,但我也不在意。但是被讹误成出自《诗经》、《浮生六记》,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两句的。所以我今天澄清一下,向今人也向古人澄清,这绝对不是我搞得鬼。是那些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自媒体们以讹传讹,我本人绝对从来没有,将自己拙作混入古人作品的想法,尤其是《诗经》这样在我心中如圣典般的存在。我本人也从来不认为,自己写的那些诗词,可以比肩古人。我自认是三流诗人,九流词客。至于这些随手写的文案、祝福语,更是难登大雅之堂。 我不希望,若干年后,某本《诗经》选本里记载“旦逢良辰,顺颂时宜”这个句子,也不希望有人说,某“网红”楚云卿将劣作混入《诗经》,时人以讹传讹,今勘误也。 当然,以上仅是调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自媒体们讹传的版本中,评论下无一人指出错误或质疑,可见许多人文化常识之浅薄。比如截图中那句“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后面一句是“宛其死矣,他人入室。”用来祝福生日很不吉利,很多网友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算是骂人的话也分辨不了。 而此事,也可以为我们在考察古代诗词文献的版本学上提供思路。我曾考证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等皆为伪作,还论证过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原句为“举头望山月”,苏轼《题西林壁》“远近高低各不同”原句为“到处看山了不同”等。而我发布这个回答迄今未满4年,其中句子就俨然“入选”《诗经》了。回想古代诗人的那些伪作、讹误,不也是很正常吗? 而真正让人深思的是,
在抖音、快手、小红书霸占信息流的当下,在短视频等碎片化阅读成为获取知识的常态下,人们获取到的知识是不是有用的?
是不是正确的?以及,
究竟是这个时代有才华的人多了,还是会借助工具的人多了?
我想起更早之前的一件事,一个粉丝私信我,说B站有个UP主,把我考证李白《将进酒》版本的那篇回答,给洗稿制作成了视频,未注明出处,视频播放量是36万。而且不仅这篇文章,包括我上面例举的那些论证文,还有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都洗了个遍。然后我就去举报,结果自然是没用的,因为文字和视频是两种形式,兼之他又打乱了叙述顺序,取证很麻烦。 最后,想说一句:大家在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时,永远要保持求真的态度,懂得去伪存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