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北都城之争:朱棣北迁后,南京频繁的地震让它彻底失去资格
前言
在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制度下,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始终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作用,而迁都更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不能轻易动之。
明朝,在我们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也曾经历过迁都的风波。在永乐皇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时,就伴随着很大的争议。
此后的皇帝,也有想将都城迁回南京的,可是到了正统皇帝朱祁镇,历经四代,一直未能成行,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南京频发的地震灾害所致。

一、明亡于定都北京
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谈及明朝的灭亡的原因时,他提到了明朝的“迁都失算”问题。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写道:
“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
“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
在黄宗羲看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北京建立都城。
接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列举了几个迁都北京造成的危害:
在北京建立都城的这两百年来,明英宗北伐,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不战自溃,被瓦剌大败,数十万大军惨死;景泰帝时瓦剌进攻北京,于谦发动北京保卫战,才得以幸免;嘉靖皇帝时发生庚戌之变,俺答汗发兵围攻北京;崇祯更不必说,在女真威胁下,年年戒严。

国家因为北京城经常处于危险中,所有人都精神紧绷,担心外敌入侵,重心没有放在国家大事上,使得国家因此衰亡。
不仅如此,还专门指出了建都北京的另一个巨大短板,那就是运输问题。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认为:
“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建都于北京,人口骤然增加,本地的粮食不能自给,必需要南方供给,但两地相隔甚远,每次在漕运上耗费巨大,江南的地区的百姓难以承受。
为了维持北京的消耗,每年必须从江南运输大量物资到北京。而运输上的耗费十分庞大,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东南转运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这样庞大的花费不免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而黄宗羲的说法,实际上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北京建都离南方太远,便会导致对南方控制不足。在后期,也确实如此,明朝在南方的税收收不上来,只能让皇帝派太监来强制征收,闹出许多问题。
黄宗羲所说的这些理由,虽然有些夸大,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
可实际上,黄宗羲“冤枉”明朝了,明朝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永乐皇帝朱棣以后,明朝几代帝王都想迁回南京,只是因为这时期南京的地震爆发的太频繁,以至于迁都之事成为“泡影”。

二、地震频发的南京
在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就引来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
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内建成刚百日时,奉天、华盖、谨身三个大殿就遭到雷击引发火灾。朱棣因此“心惶惧,莫知所措”,许多大臣上书,希望“庶图悛改,以回天意”。
但是迁都的说法,不仅被皇帝拒绝,有一个名为萧仪的大臣,甚至因为“言尤峻,被诛”。在朱棣的残酷手段之下,说话也要被杀,着实震慑到了朝中大臣,以至于提倡迁都的谏言被打压。
在1424年,朱棣去世后,还没有下葬,户部尚书夏原吉就上言朱棣的继位者仁宗:
“当今江南民力困于漕运......请还都南京,以省供亿!”

他希望能够迁都南京,减少损耗,缓解民力。其它的朝中大臣,也有提议迁回南京的。对于这些奏疏,仁宗都是“嘉纳之”,他本身也有迁都南京的想法。
然而,在仁宗即位后的几个月中,南京竟然频繁的爆发地震。
据《明史》记载:“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
后来的学者对南京的地震考证,在仁宗在位的一年时间里,南京居然爆发了39次地震,平均一个月有3次之多。
在古代流行的“天人感应”及“灾异天谴”思想,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仁宗和大臣们不敢疏忽。但南京地震没有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决心,仁宗和大臣们商议,派遣皇太子朱瞻基去南京监国。

正当迁都南京的工作准备就绪之时,仁宗突然病逝,他留下遗诏:
“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在这份遗诏中,希望后代君臣能完成他的遗志,迁都南京,减轻因为运输给老百姓的带来的负担。
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监国时,正是南京地震最为频繁之时。这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但他依旧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定迁都。
可在他在任期间,南京的地震依旧频发。
据《明史》记载:宣德元年(1426),“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复震者十。三年,复屡震。四年,两京地震。五年正月壬子,南京地震。辛酉,又震”。

后来的学者统计,在宣德皇帝在位期间,南京爆发了35次地震,比他父亲在位时只少5次。而在此后,整个明朝上百年里,南京爆发的地震加起来不过30次。
频发的地震,给迁都南京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1435年,宣德皇帝暴病而亡,最终也没能成功迁都。
年仅九岁的明英宗登上皇位,考虑到皇帝的年纪,当时主持朝政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没有继续迁都。他们都是守城之臣,在他们看来,皇帝幼小,贸然迁都,必然会引起朝野极大震动。
而明朝数十年的经营,北京作为明朝的国都地位终于得到巩固。过去在迁都之议中要求回都南京的大臣们,也不再提及迁都之事。

公元1440年,明英宗下诏:“定都北京”。自此,北京成为明朝国都、京师,而不再称“行在”南京的各个衙门也都增加了“南京”二字。
三、天子守国门
从永乐至正统年间,近四十年的时间,数代帝王的迁都之路,堪称跌宕起伏。
仁宗考虑到南北转运消耗,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于是决定回都南京。但南京的地震,加上他的突然去世,导致迁都南京之路半道崩殂。
而宣宗因为南京最为频繁,加上对地震爆发的阴影,在迁都之事上的决心并不坚定,使其违背了仁宗的遗志,疾病身亡后,迁都之路戛然而止。
最后在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定都北京已成定局。

但定都北京并非全无好处,从古至今,中原王朝一直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威胁。王朝的灭亡,绝大多数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进攻的结果。
宋朝的灭亡,正是元朝入侵导致,百年来被异族的统治,使得汉民族对边塞的游牧民族十分忌惮。
北京作为边防线上的重要的节点,与山海关,居庸关等重要军事据点接近,同时以明长城为依托,在以南京为经济大后方,京杭大运河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从江南运往北京。
进可攻,退可守,不仅遏制北方异族的入侵,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反过来可以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

而北京本身其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沃壤千里,俯瞰中原,一旦南方出现问题,也能快速调动军队镇压。
总体来看,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的策略,更多出于军事上的考量。
结语
如果没有洪熙、宣德时期南京的频繁地震,那么仁宗皇帝回銮南京的遗诏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南京频繁地震,不仅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也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但归根结底,地理环境因素只是影响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非本质原因。
参考文献
《明太宗实录》
《明史》张廷玉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