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1292022

2022-11-30 23:43 作者:不过斋  | 我要投稿

我对心理学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知识来源于荣格注《太乙金华宗旨》,在书中荣格将人格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即代表个人的个体与代表集体的集体无意识,并认为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可以解决精神上的问题或者说痛苦。

而同作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针对“决定论”与“心理创伤”,提出了新的看法——“目的论”。也许一个学者最伟大的成就是在自己老师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甚至是推翻自己老师理论的理论,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那阿德勒确实达到了这个最高的成就。《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讲这个最高成就的一本书,书中用五天的对话,通过概念递进的过程逐步阐述阿德勒“目的论”的学术观点,并对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与爱,给出了作者理解的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观点的解决方法指导。

首先反驳了“决定论”与“心理创伤”的观点,认为人的烦恼源自于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与个人之间的影响,人的多数烦恼源自自身对他人认可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无必要的,人本自具足,可以自己创造、选择自己的人生。进而提出下一步观点要将自身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割开,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单独脱离他人而活在世界上,在这里作者提出了新的方法:抛弃旧的上下级的交流关系,建立平等的交流,而他人的认可则是建立在上下级的交流关系之上,因此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学会接纳自己,使用自己被给予的事物,便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这就是有勇气去面对自己被讨厌的情况。而针对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做出改变的起点则是将对自己的执着转变为对他人的关心。因此,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分离自我与他人的课题,变向外求为向内求,达成自我实现,让自己从需求者转变为提供者,就是逐步实现自己与共同体的融合。

到了这里标题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被讨厌的勇气就是接纳自己的勇气,接纳自己不被他人喜欢的勇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人格上的平等与独立,向内而求,将自己融入共同体之中,追求“共同体感觉”这一人际关系的终极答案,或者说实现自我的价值,我认为也就是实现荣格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统一。

有人倒在第一步,因匮乏感太强而无法在不能获得认可的时候便会从认可转向获得关注,而迈出第一步后后续的工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永远牺牲掉,一切事物都会以改变的形态回归,重要的是迈出接纳自己的第一步,并且在当下坚持下去,因为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也是明天的昨天,怎么选是自己的事情。

须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129202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