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换个角度看进化论(二)从概率上讲随机变异能出现重大进化是不可能的。

2021-06-19 19:55 作者:冷门学说  | 我要投稿

按目前主流理论原始生物是海洋里通过化学物质的随机组合出现的,这个理论可行性有多大?我们来做一个更简单的假设验证一下:地球表面布满猴子,每个猴子一台电脑,然后电脑全部联网,猴子每敲一次键盘电脑都会试图编译链接一次。那么能否通过随机输入来产生一个DOS系统的io.sys文件?

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公里,每只猴子占一平方米,总共能放500万亿只猴子。

全部猴子每秒随机敲一次键盘,相当于同时能产生500万亿次随机输入。早期版本的io.sys文件123K按10万字节计算,那么每秒能产生50亿次编译。

从地球开始至今已过去了14亿亿秒,总计能产生900亿亿亿份随机的io.sys版本。那这样的一个数据量,产生正确版本的概率有多大呢?

10万字节可能的组合有2的10万次方,相当于10的3万次方左右。这是多大一个数字?作为对比,可见宇宙中总的原子数量大概是10的80次方。

而900亿亿亿份文件大约只是10的27次方。由此可见地球表面布满猴子,从地球创始至今随机敲键盘,能产生一份正确的dos主文件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新冠病毒的RNA长度大约29k,全部的组合方式有10的9000次方。通过上一篇的分析可见自地球诞生以来即使一直在变异也无法产生一个数据量1K左右的刺突蛋白(新冠表面的一种蛋白质),更不用说生成完整的病毒RNA。

接下来我们用电脑模拟随机生成32比特信息,来匹配“ABCD”,如果匹配中,就表示随机生成成功。

一个字母占8比特,4个字母刚好32比特。用的是Intel的cpu,支持生成基于电阻热噪声的硬件真随机数。变异结果为1表示变异成功。为0的表示在变异32比特一轮循环(约42.9亿次)后没有成功。


在我的电脑上每秒约能进行500万次随机比对。

由于统计的次数不是很多,所以数据有偏差。初步统计随机变异成功所需的次数为数据空间的60%左右。随着统计次数的增多,这一区间会逐步回归到中值50%左右。

生命的密码也如同一本书,32比特都需要平均22亿次才能随机产生,然后每多1比特,所需次数翻倍。假设一个蛋白质有270个氨基酸构成,那么就含有1500bit左右的数据量。然后蛋白质的数量大约有10万种,而1500bit有10^400次方种可能,除以10万,说明10^395次方的内容都是错误的,只有0.00……01%(小数点后面大约400个0)是正确的。

也许有人说,那么大自然会把1500bit全部可能的组合都生成一遍不就可以了?

但可观测宇宙中全部的原子数量估计是10的80次方,可观测宇宙中全部物质拿来生成蛋白质也远远远远不够。

如果说蛋白质无法通过随机变异来合成。自然而然的,生命也无法通过随机变异产生了。不仅初次合成生物几无可能,生物的重大变异比如出现翅膀,出现眼睛,出现耳朵。此类重大进化都需要巨量数据的准确变化。按一个蛋白质1kbit数据量估算,重大功能的进化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蛋白质的正确排列必不可少。遍历这些比天文数字还大的组合范围,单靠地球这点资源根本完不成。现在实际情况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进化,大的生物框架一直没变。

所以,我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各节点的重大进化,不可能通过随机变异加自然选择来完成。而是另有原因,什么原因,我在“换个角度看进化论(一)”里面提出了不同于神创论也不同于外星来源论的新猜测。

以上内容,一点浅见,行文仓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换个角度看进化论(二)从概率上讲随机变异能出现重大进化是不可能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