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买菜引发的信息不对等案例第二部-“什么叫信息不对等”
大妈买菜的案例反响很大,我的催更群的女管理非常喜欢这一类“道理”。她是个不喜欢我说教的女性,却对此十分感兴趣。那我今天也不藏着掖着,把压箱底的东西(随时想到的)继续下去,废话不多说,继续讲故事。
家住在郊区的刘小良刚买完房,他的房间需要安装门,但他所居住的城市并非上海或者北京,说白一点,不管是卖门的,还是物流中转点,都在市区,而市区也不发达,到刘小良家的距离都十分遥远,按照刘小良自己的估摸,谁为他配送都不会赚到多少钱。
刘小良随便进入了一家卖门的店面,打听了情况。
“这门多少钱一扇?”刘小良打听。
“我们这的门有贵的,3000左右,质量非常好,同时也有1000左右,性价比非常高”店主机械性地回复了他。
“我想问问咱这门,都看重些什么东西”(这样的问法只是烟雾弹,消费者刘小良并非真心发问,他问问题只是打烟雾弹,求让自己之后的问题被看起来“不是真心困难”
店长为他大体讲了讲门的成本问题,无非就是一个道理,一分钱一分货。
然后刘小良将他最想问的问题,问了出来。”我家也不在附近,我是突然遇到了就进来问问,咱这个门,这座城市都能送嘛?“
如果店主这个时候认为自己的经营能力被揣测,那么接下来的莽撞回答肯定会因此招致店家盈利的亏损。这样的想法是刘小良最担心的,所以他比较期待店家这时犯错,当然他自己也并不是完全企图店家犯错,当店家谁个隔夜觉,想明白自己亏了本,给他配送的门再是个来路不正的”乱七八糟“那可是令自己犯难的事情。
店家此时顿了一下,先是说出我们是全市都可以配送。您在哪个区?
小良说出了那个跨度非常大的区,并出卖了自己”但是确实也会远一些“
然而出乎刘小良预料的,店家说出没有问题。
刘小良十分震惊,认为自己赚到了。他认为店家这一次一定在未知道他具体居住地,又冒然接下了一单生意。他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但又在狐疑些什么。
他要求店家明码标价,因为不管是刘小良还是店家甚至是所有消费者,他们都特别不喜欢随意篡改标价的行为。店家信誓旦旦的保证,你在店里挑选的任何门,都是明码标价,书册摆在这里,不管是谁来买,都不可能比这个便宜。如果质量有问题,直接免费更换新门,即便是想退,也完全没有问题。
店家的诚恳以及犹如磐石打底的状态感染了刘小良。他直接就买下了门。
他可能会狐疑过店家会耍小聪明坑害他,他可能会认为店家一定会赔本,他计算过路程,即便是运输配送车辆烧最廉价的天然气,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为返程一样需要时间和油(天然气)费。
终于,第二天他等来了他的门。这门完好无缺,一如介绍册一般。过了几个月,他拜访了住在市区的朋友,恰好市区朋友家的门也是同款同牌,价格也与小刘完全一致。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绝对的”信息不对等“也就是,”商家居然会赔本?“
事实的情况则并非完全如此。现在几乎所有的装修店家,都是外雇员工进行”外包“售卖门的店家以同样的”套路“坑害了装配门的承包者,燃油费和辛苦钱是底层打工人来自行计算为成本,他们只要工钱。
而对于小城市来说,售卖的商家拥有一定的"掌控力”,也就是所谓的卖方、买方市场决定权。(此处对于他们的称谓可能会有所模糊,他们在面对消费者时是卖方,在购买劳动力时为买方)
当他们以此套路了“技能工”时,支付的劳动成本并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增长”。这一部分真实的消费需要劳动力自行承担,在长年累月的买卖活动中,遥远路途的订单并不多,谁愿意接,谁接,不愿意接,照样有人接,毕竟安装门这种体力活,门槛并不高,没有人为了一单的成本增加而放弃今后的生存,于是。刘小良的'比别人高一些的成本”,被底层劳作人民消化了。店家一点损失也没有,并且因为刘小良的猜忌和信息不对等的揣测,引导了他的快速消费。
这则案例的结论有二,1.消费者根本无可能看清消费的全局,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特别而感到丝毫的'心虚“,有时候我们看到大妈们丝毫不在乎卖家的便利去做一些看起来很不得体的行为,比如扒掉不好的菜叶子进行挑菜,你觉得大妈很无耻,然而大妈才是”活得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年轻人一下子就能明白的道理,都需要经历,揣测的过程。
第二条结论,造成底层劳动人民承担负担的原因,仅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劳作的”不可替代性“而已。什么内卷,什么互相斗争之类的根本问题绝非在于谁好,谁坏。自己如果伴随了短板,被别人黑吃黑也是基本规律的一般应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