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编导手记
《英雄儿女》编导手记

来源:CCTV.com
英雄儿女的诞生:
1952年3月初,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人员换上了军服,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
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组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他不仅结识了 兵团首长,还同许多年轻战士结下了浓厚的友谊。
当巴金听到朝鲜停战协议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字时,为进一步补充素材,他再一次主动要求入朝,连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也无心参加,就挥手告别了刚刚团聚9个月的家人,匆匆搭乘军邮车赶到志愿军西线部队。他在那里单独采访了5个多月。
但给巴金的心灵震撼最深的莫过于志愿军某团六连了,他在这个部队生活了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六七高地的任务,副指导员赵先友在指导员负伤后,挺身而出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而此刻,一群敌人又冲上了六连阵地。面对疯狂的敌人,赵先友沉着镇定地一边射击,一边用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请求炮兵直接向六连阵地轰击。
最后他大声喊道:“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团长从望远镜中看到两位英雄退入防空洞后,立即命令炮兵向六连阵地开炮。结果,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巴金回国后,创作中篇小说的构想逐渐在心中形成。
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几年的酝酿,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茅盾、夏衍等文艺界领导的关注。时任文化部
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这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毛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在小说《团圆》中,巴金对王成的描述不多。毛烽和武兆堤决意对王成这个人物进行再创造。当毛烽在翻看《志愿军一日》时,无意中看到文中有一句“向我开炮”,顿时灵光一闪,“王成”的英雄形象就在他的笔下站起来了。经过他俩20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电影剧本终于诞生。
责编:赵蕾
来自:央视网http://www.cntv.cn/program/ljsy_new/20071127/1063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