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语语言发育迟缓矫正靠谱吗?
孤独症的康复是一场没有孤勇者的马拉松,一直干预,有的孩子会无限的接近终点(轻度、高工能、阿斯),但也有的孩子会进步的很慢(重度、中度等)。从未接收过干预的自闭症孩子,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必退。
即使在小年龄的时候,有些自闭症孩子虽然看上去很典型,但对干预的反应好,他们其实是交流障碍妨碍了智力水平的呈现,虽然不会说话,但游戏技能、各方面的能力是很好的,脑子里面是很聪明的。一旦开始早期干预,以前说是2~3岁,现在更早,一两岁就开始干预,那么,他们的进步是跨越式的。
这一批孩子,克服了、至少是减轻了核心障碍的损害,后期的发展挺好的。有些孩子,早期诊断ASD非常典型,现在顺利上学了,在学校里面大家只是觉得相对幼稚一点,但看不出来有问题,不觉得他是个障碍。这样的孩子大概有1/4,他们是早期干预获益最大的,将来有可能脱帽子的。还有不到1/4的孩子,除了核心症状始终存在以外,还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或者有其他共患病。他们很难正常地读书、就业、日常生活,需要一直有人看管,家长管理起来非常困难。
自闭症的干预的必要性,在发达国家早有论证,可靠数据显示,有10%的自闭症患儿成年后可以正常的参加竞争性工作,还有30%~50%的患儿可以在其他人帮助下参加工作。
首先干预并不仅仅只是指去康复机构上课,家庭的干预也是重中之重,其实家庭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时间和金钱),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来应对此种状况,这样的家长哪怕不去康复机构依然可以算是在干预。
我个人认为“不干预”的定义是:家长对于自闭儿童的状况消极处理,不承认不应对,依然当做普通儿童并且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针。(例如题干中的描述)
自闭症儿童不干预,从外界的角度上来看,一般而言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同龄人差距的逐步拉大。
2-6岁为第一阶段,因为自闭症儿童往往附带各种能力(运动精细理解表达等等)上的落后,在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就是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很多家长会说“我孩子就是自闭症,原来不会XXX,等了一段时间就会了啊”。没错,其实孩子只要没有镜像神经元的缺失,就有模仿能力就会自己掌握很多技能。
其实这不重要,因为你就是把他丢大山里,他自己也能进步和发展。问题在于速度,因为别的孩子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所以他们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而这种差距会显得他们更难融入同龄人的世界。而表现形式如果在幼儿园的话就基本上会出现如下情况:
“他就是不合其他孩子玩”
“幼儿园老师说话他根本就不听”
“别人来找他玩他都不理人家”
.....................................
第二阶段:社会性的逐步隐形化。
除非是高功能自闭症有极小概率不干预就可以上普通小学外,其他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则几乎不可能。他们能呆的地方大概就只有两个“特殊学校”和“自己家”。
特殊学校是国家福利机构一般而言隶属于地区残联,在许多大城市里每个区都会有一个。虽然叫做学校。但是其实“看护”的属性要远远高于“学习”的属性。起码有个地方可以安安全全的呆着也不错。由于早期的不干预,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已经比较大了,由于能力和规则感都比较差,如果强行融入就很容易会出现类似情况:
如何看待“南京一小学班上有个‘熊孩子’40多名家长联名劝退”?-教育
可能很多大家印象中习以为常的事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我就以“打酱油”这一个课题来讲解,他们到底学习多少内容才能完成:
1.数字认知,基本的加法和减法。
2.购物的流程,挑选--排队等候--付款--找零
3.过马路"红灯--静止"“绿灯--前行”
4.规划路径并且原路返回。
5.对场景规则的理解“超市(场景)--不可随意拿取食物,不可大喊大叫”
6.视觉搜索--找到符合目标的物品(某品牌某价格),如搜索无果,购买次优先级物品。
(以上内容的每个部分均由若干独立小课题组成,特殊儿童的家长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距离独自打酱油还有多远)
在能力和规则感都不够好的情况下,这些孩子独自出门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有的孩子可能看见车轮就想摸,看见水就想去玩,别人给颗糖就跟着走了,这里我要讲个真人真事:
——————————
我当年还在机构的时候,有个孩子特别喜欢水,而孩子住处到机构之间有条河,每次路过这条河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就必须牢牢的抓住他,不让他跑过去。有一次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没拉住,他一下子就冲到河里了,的亏旁边同时放学的家长不少,另一位爸爸站在岸边一把抓他的袖子拽了上来,旁边要是没人后果不堪设想。
——————————
所以这些孩子大了之后基本上就只可能呆在家里了,门都出不了。所以很多我原来教过后来没有干预的孩子几乎都没有什么联系了,另外的家长也不太清楚他们的状况。其实这就和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但是在街上基本上看不到几个一样。
其实在杭州有很多这样十几岁的大孩子,也有一些相关的福利慈善机构,只有在这种机构有活动的时候或者是什么自闭症日的时候大家才能更多看见和关注他们,因为在慈善活动的现场,一个十几岁的大孩子都需要义工一对一的跟随。不随时盯着走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平时呢,大概也没什么人关心,因为相对于大家的世界,他们基本上不存在,也基本上看不见他们。
所以,如果题主的小外甥女的家长依然不转变思路,保持这个教育方式不动摇的话,除非诊断是错误的。那这位小朋友就很大的概率就会按照我前面描述的剧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