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古代文人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隐”即不求认同,“逸”即自得其乐,也就是追求简单朴素与内心平和的生活精神。它是有别于对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俗文化的精神,为遁迹山林的隐士所推崇的思想境界。孟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则仕途,失意时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亦如此。出生浔阳柴桑的陶渊明,在辞职之后便归隐庐山,也为庐山的归隐文化增添色彩。同样隐居庐山的还有白鹿先生李渤,他隐居山林,作诗之余以养白鹿为乐。这些文人骚客都为庐山的隐逸文化添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笔画。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北枕滔滔长江,东偎婺源、鄱阳湖,充沛的雨水造就了其险峻的山势,也为隐士的避世提供了自然保障。我们乘车盘回于号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山路,头晕目眩中抵达了庐山市的大石门。

穿过石门,古色古香的建筑星罗棋布般坐落在道路一侧的山壁平台上,步行一段便可见到庐山广场。广场上人们安然自乐,遛鸟、作画、下棋、跳舞者比比皆是,更有墨客长久驻留于广场四周的石碑,欣赏古文人遗留下的好诗佳作。再经过繁华的商业街,我们乘坐缆车到达五老峰,见到了“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石门挂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入院可见青砖铺地,院内别有洞天,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居于其中。御书阁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阁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故世人皆称:“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也不愧为隐士读书写诗的居所,白鹿洞书院藏匿于山林间,四周高树遮蔽,可谓李渤先生的世外桃源。
离书院不远处,有老人用大毛笔沾水在山间青石板路上留诗,当我们上前观赏时,老爷爷热情的介绍诗词内涵,诗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老爷爷说自己年少时闯荡社会,老来回庐山种种菜,读读诗,俨然融入这自然。

拜别白鹿洞书院,一路奔波,一路打听,我们找到了陶渊明的故居——庐山南麓。在一个小村庄中,我们打听到了陶渊明的过往。这里是栗里村,大诗人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居所烧毁的三年后移居于此。村里人都姓陶,想必他们就是陶渊明的后辈了。顺村前小溪而下,一块刻有“醉仙濯缨之池”的巨石映入眼前,池侧更有一块题有“归去来石”的巨岩。细观巨石,依稀见到大诗人饮酒赋诗其上。穿过树林,柳暗花明处见得对酌亭,这些都是陶渊明悠然山水,隐逸山林的见证吧。

隐逸是古时贤人雅士逃避仕途、投身山水的常用手段,他们不愿屈于受禄,而是在山野中赋诗回应自然。调研途中,随处可见诗意盎然的古典景观,流连期间,才知诗人虽是消极避世,可生活却并不消极。野鸟啾啾、山涧潺潺,一切都是不求名、不求利的洒脱自由才能带来的悠然美感。老爷爷取山泉为诗,又回馈于山石;隐者取之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无不令人艳羡。我想,我们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员,当然不能与社会脱节。但学习、工作之余,也应当多放下一些沉重桎梏,走进自然,体会大自然的诗意,享受隐逸文化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