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树、大树里、扎根树......
一棵树扎根地下
向天而生
航天人脚踏实地
矢志太空
今天是植树节
我们带你了解那些树与航天的故事
夫妻树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
1963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一年。有一对夫妻在同一天接到去罗布泊参加试验的通知,但由于保密规定,两人谁都没告诉对方要去哪里,去干什么。直到有一天,两人在一棵榆树下一起等车,才知道干的是同一件工作。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件事后感动地说,真是一双中华好儿女,这树就叫“夫妻树”吧。悠悠几十载,这棵“夫妻树”依旧挺立在马兰的风沙之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成长,见证着中国航天由“一穷二白”走向辉煌腾飞。
大树里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弱水河西岸,有一个地方叫大树里。
这里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5公里,是中心雷达测量设备所在地。初来“大树里”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有些怪,但了解其历史后都觉得很光荣。1968年,受命组建雷达测量分队的前辈,大多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老兵。当时的这里,只有几棵高大的胡杨树,由于朝鲜的地名中通常都会有个“里”字,为了纪念那段烽火岁月,“大树里”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如今,52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把“战斗”融入血脉,护送一枚枚火箭飞向了太空,“大树里”也被他们建设成为了大漠绿洲。
扎根树

金灿灿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是记忆中这棵树最美的样子。
听老一辈西昌航天人讲,这棵泡桐树是50年前中心第一代创业者亲手栽下的,取名为“扎根树”,而一代代航天人也像这棵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大凉山。50载峥嵘岁月,激情燃烧。每一批新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同志,都会到这棵树前来一场寻根之旅,听那些传奇故事:那些无眠的长夜,那些艰辛的攻关,那些成功的喜悦,那些遭遇挫折时的痛苦,那些血与火的抢险,那些“读秒”时的揪心,那些无法眷顾亲人的心酸……扎根树上新芽拔节,迎来了春天的脚步,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大榕树王

“问天路”的拐弯处,一颗大榕树与长征五号塔架遥遥矗立,在蓝天白云、椰林碧海、湿地绿水间相互映衬,科技与自然在这里格外和谐。
来过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人都知道,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要经过这条“问天路”。本来路是笔直的,快到终点时刚好“遇到”这棵长得又高大又茂盛的大榕树,发射场建设指挥部果断决定改变施工方案,将道路绕着大树走。“大榕树王”是文昌航天人给这棵有故事的大榕树取的名字,如今它也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仅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见证着发射场从无到有,中国火箭的一次次腾飞。
墓前树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墓区第一排一个墓碑前,挺立着一棵碗口粗的榆树。
这座墓碑下,长眠的是王来烈士。
1965年10月20日下午,在卸载剩余液氧时,火箭推进剂突然着火,火苗点着了液氧车旁边的一丛骆驼刺。战友武润喜的衣服首先燃烧起来,年仅24岁的王来立即跑来救战友,两人都变成了火人。王来身上火势猛烈,已经不能立刻扑灭,在这紧急关头,王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原地待援,他首先想到了液氧装备的安全——如果引燃液氧车进而引爆整个特种燃料库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已成火人的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装备车辆的戈壁滩跑去,1米、2米、3米……王来最后倒在戈壁滩中,壮烈牺牲,身后的沙地里留下了38个脚印。
55年过去了,这棵不知何时生长出来的榆树,默默陪伴在用生命践行“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誓言的烈士身旁,仿佛在替他站岗。
无名松

有一颗雪松,矗立在长江之畔的一座无名山头上。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穿越千山万水,飞向目标海域。在这座山头点号,有一群人守护在仪器旁保障远望号船海上科研试验、日常无线电短波通信的正常运转。任务成功后,这个山头点号的首任领导白炳权、张坤喜共同栽下了绮山坡上的第一棵雪松。
寒来暑往40年过去了,你若问它叫什么名字,已无从考证。它就如坚守在这里的“通信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挺立在那里。
花果山

在这片寒冷干旱的土地上,坐落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众多点号中的一个。
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这里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如何能够改变这里的物质、精神生活呢?单位领导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顶着熬红的双眼,大手一挥:“种树!”当时,这里的用水都需要从山下的河里挑上来,而这群“测控人”愣是用这一担担的水种活了山上的第一批苹果树。
如今,曾经的荒山野岭已经是满眼的绿色,空气中飘满了醉人的果香。

胡杨代表着自力更生
雪松代表着不屈不挠
泡桐代表着生生不息
......
航天人像这些树一样
深深地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作者 | 王 然、王玉磊、赵修德
郑伟杰、高 超、张 伟
图片 | 魏后福、肖良福、唐旭南、郭海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