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康德之理性的简要说明

2020-03-12 08:57 作者:犹疑桥  | 我要投稿

康德把理性分成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又把理论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理论理性,以《实践理性批判》讨论实践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对理性能力的限制与澄清(即“批判”)得出结论: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本短文所要说明的仅为理论理性。

在理论理性中,感性是通过感官的直观获得杂多表象的能力,知性则通过知性范畴(或者叫知性纯概念)将杂多表象综合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感性获得的杂多表象就是经验,也就是知性的对象。

感性是感官被动接受的能力。康德将感官分为了外感官和内感官。其中,外感官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内感官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时间。并且,康德通过对空间与时间的先验阐明,得出“空间只能是外部现象的基础,时间只是内部现象的基础”的结论,空间与时间并不能成为自在之物(物自体)的基础,因为我们无法认识自在之物。

知性也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前提是经验,也就是感性获得的杂多表象,知识的本质是判断,一个概念本身不构成知识,只有对两个概念综合统一起来并下判断(A是B,A不是B)才能成为知识。因此知性是把杂多表象联结起来成为对象或知识的能力。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范畴(知性纯概念)。范畴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并提出10种范畴;康德则认为范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并提出四组十二个范畴。

理性与知性不同的地方在于,知性的对象是经验,理性的对象是知识。如果说知性是关于经验的知识,那么理性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理性不涉及任何经验。知性能够联结两个概念并作出判断使之成为知识,但这种知识是零散的知识,而理性的作用就是让知识成为体系,因此理性是对于知识的综合统一。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康德借自柏拉图的概念),并且指出形而上学(理性)所要讨论的三个对象——自由、不朽和上帝,提出了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在理性心理学中,康德提出了四个谬误推理(通过三段论的形式);在理性宇宙论中,康德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通过反证法的形式),其中第三组二律背反是通往实践理性的道路;在理性神学中,康德反驳了对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和神学证明。

理性是纯粹先天的,如果要保证知识体系的普遍必然性,那么要形成知识体系就不能通过归纳,而必须通过推理。推理有三种形式:直言推理(A是B)、假言推理(如果A,则B)、选言推理(A是B或C)。

如果说知性的工具是知性范畴,那么理性的工具就是理念。理念有三种形式,分别照应理性的三种推理形式,即:灵魂(直言推理)、宇宙(假言推理)、上帝(选言推理)。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全体世界的统一性。


对康德之理性的简要说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