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国看璀璨山西(下)
气势磅礴,山西花鼓
1、翼城花鼓:
在当地流传着“打起花鼓庆丰收,打起花鼓把年过,打起花鼓娶媳妇,打起花鼓闹满月,天黑打到公鸡叫,天亮打到日头落,一时不听花鼓声,凉水盆里着了火”这样的俗语,翼城也因此被誉为“花鼓之乡”。表演时艺人上下左右前后敲击,飞舞缠绕,令人目不暇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翼城花鼓源远流长。据记载,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在明代盛行,此后翼城花鼓不断发展壮大,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

2、倒悬花鼓:
每到元宵节或者其他大型节日中,他都会骄傲露面,大展风华,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不解犁田分亩步,却能对客鸣花鼓。”可见,花鼓是一种热情好客的象征,在一阵阵鼓声中,在人们的歌声与舞蹈中,人与人的距离被大大地拉近,无论是多年出走的游子还是远方到来的客人,都能在这花鼓营造的气氛下,找到熟悉感与归属感,感受到这世间的浓浓温暖。而我们倒悬花鼓,更是花鼓中的精英,不仅拥有着花鼓热情的普遍优点,更具有这其独特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其突出的“倒悬”,促进了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有效防止衰老,保健效果杠杠的。而最让我沉醉的是,花鼓表演中自有韵调,当一下下有节奏的鼓声敲响时,我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声声鼓声沉稳而有力,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奔放,也不乏民间小调的细腻优美,使人的内心顿时填满了喜悦与幸福。这是来自悠远历史的古朴力量,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传承。


祭神活动,晋祠庙会
1、晋剧晓得,晋祠庙会不可少;祭神活动,晋祠庙会骄傲露面。
每当七月初二前后,晋祠要唱几台晋剧,同时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逐渐地,“七月初二”成了晋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乡物资交易大会。
晋祠古庙会期间,太原市郊各县的贸易公司,到晋祠附近摆摊设点,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晋祠。节日期间,在这里形成规模庞大的物资交流会、商品交易会、民间社火会。这时的晋祠镇,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货物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多彩,每天到这里赶会的多达几万人,可谓人山人海,一派繁荣景象。
此外,面对大自然的雷霆大怒,山西人民还有妙招:
2、徐沟铁棍就是由祈雨祀神活动而演化为民间舞蹈形式的突出例子,成为太原乃至晋中等地春节民间社火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铁棍(尤其是抬阁、划棍)的外观装饰和人物服饰上,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云纹、水波纹图案,向人们暗示着徐沟铁棍那段隐秘而遥远的历史。
3、九曲黄河灯会俗称灯场子,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传说在唐代平鲁县西部有条太罗河(今关河),左拐右弯,经九道弯才可出境汇入黄河。每逢大雨降临,山洪暴发,河水如脱缓的野马,四处奔流,泥石随流而下,尤其是转弯处更深受其害,牲灵淹没,民舍冲毁,田禾吞尽。。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好乞求龙神保护,免受其害。于是,兴起点灯,供奉龙神,希望每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俗称“点平安灯”。
百搭活动,踩高跷
这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在灵丘,每到元宵节就会举办精彩的高跷表演。
汉族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出使邻国,邻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文案:刘宴彤
修改:黄芹
图片:网络
排版:王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