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满清子母炮的资料收集贴(2)

B站相比新浪博客有些不给力,往往不能一篇收下我的全部资料,有些资料在编辑过程会莫名没了,还有这种事?

在道光朝时,子母炮渐渐被抬炮”所取代,下面是道光时期抬炮资料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哈丰阿奏、筹造擡炮一百尊。未据将需用若干动何款项之处。声叙明晰。当降旨令详细具奏。再降谕旨。兹据奏称、旗库存贮款银。俱系随时动用。并无闲款。所造擡炮一百尊。需用工料银一千七十六两零。系该将军与伦忠、左廷桐、会商捐办。不敷银两。由该将军如数捐足。现已制造完备。其操演擡炮。配用火药。在于存城大炮十位内撙节备用。所需铅丸。照子母炮例。归入右司存贮。筹备修补军装项内支销。由理事同知备办。如数领用等语。此项捐办银两。该将军等岁支廉俸之外。别无余资。无庸捐办。即著中祥于粤海关税内。照数拨给银一千七十六两零。作正开销。文该将军等支领。此项制造擡炮。为军中得力之器。必应挑取兵丁。认真演练。一归娴熟。不可有名无实。将此各谕令知之。 (114-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谕军机大臣等、特依顺奏、添设擡炮。慎重操防一摺。据称该副都统前在福州协领任内。教演擡炮。仿照西安满洲营式样制造。施放有准。远至二百余弓。较子母炮速捷便利。密云地属冲繁隘口。若照福州满洲营擡炮式样。添设二十位。教演熟习。甚于操防有益。现由京召匠。加工制造。每位价银十五两。共需银三百两。请于该副都统养廉银内赏借三百两。以便制造。并请将此项银两。在于应支养廉银内。作三年分为六季扣留归款各等语。该副都统既称擡炮施放有准。于操防有益。自应准其添设。该副都统养廉无多。此项添设炮位。本系因公。朕无难全行赏给。但恐各处纷纷渎请。转多窒碍。著穆彰阿饬令藩司颜伯焘于库贮闲款内。拨给银三百两。俟覆奏到时。再降谕旨。将此谕知穆彰阿、并传谕颜伯焘知之。(136-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又谕、布彦泰等奏、请添设六力官弓。改用擡炮一摺。张家口等处官兵骑射。据该都统等察看弓力软弱。请添设六力官弓。以备操练挑选。并请将子母炮存贮。改设擡炮。著照所请、所有张家口驻防满洲蒙古十旗。及独石口千家店二处。每旗每处准其添制六力官弓各二张。并准于张家口改设擡炮十位。所需费银。著即在口北道库贮地租余存项下动用。年终造册报销。该都统等务须认真督率操练。一律精熟。毋致日久视为具文。至该处操演需用火药等项。向系按年赴部支领。秋操后即无余存。嗣后该处请领时。准其将每年应领之项。及擡炮所需药铅。俱著豫领一年。以为备贮之用。该部知道。 (147-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谕军机大臣等、耆英奏、查明上海宝山及吴淞口情形一摺。吴淞口外。为由海入江必经之路。现在水师废弛。不独巡洋未能得力。即江防亦属无备。思之令人寒心。该督议将外海内河额设战船实数。并水师各营原有马匹。酌量变通。然后整饬会哨。以冀补牢。著俟履勘各要隘形势。再行通船筹画。奏明办理。将来制造船只。必须木植坚实。运用灵捷。方能得力。若拘守旧制。名为修理战船。其实无济于用。又复何所裨益。至另片奏、拟酌提宝苏局洋铜数十万斤。铸造大炮。并咨会河南代造擡炮等语。制造炮位。无论铜铁。总以精炼为要。非必专用铜炮。始能及远命中。且购办铜斤。不如购办精铁之易。苏局现在所贮洋铜。自应仍留备鼓铸钱文。该督等增铸大小炮位。惟当广购精铁。加工镕炼。并调取广东熟谙铸炮工匠。如式制造。务期一炮得一炮之用。方为妥善。其擡炮一项。以体质轻固者为得用。该督因江苏所造未能如法。已咨河南巡抚。责成河北镇昌伊苏代造擡炮一千五百杆。亦著照议办理。惟三十斤之炮。尚恐运动未能灵便。若每炮再减六七斤。运用时当更得力。并著该督咨会河南巡抚照办。将此谕令知之。(179-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己丑。谕军机大臣等、贺长龄奏、演放炮位。并将废铁改铁擡炮等语。行军制胜。火器为先。除鸟枪擡炮常年操演外。该抚请于每年冬操时。将大炮演放一次。俾臻熟练。著依议行。至废铁改铁擡炮。是否尚堪抵用。黔省跬步皆山。所制擡炮。自以轻捷便利。施放有准为要。大约至重不过二十三四斤。即可适用。傥过于笨重。转恐运用不能得力。以致有名无实。将此谕令知之。(179-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谕军机大臣等、裕瑞等奏酌拟武备事宜一摺。据奏添改枪兵三百八十五名。擡炮一百位。拟照原额枪兵及子母炮豫贮火药之例。一体分别豫贮。所需制造火药铅弹工料银两。即于藩库存贮旗营筹备修补军装项内动用制造。存贮旗营药局。以备急用。每年操演。出陈易新。又添设无米养育兵一百名。练习藤牌。并将凤冈操厅。改建炮台。安置大炮。自八千斤至五百斤不等。共五十一位。派拨官兵轮班驻守。其潘仕成所造战船。暂在内河水深处操演。俟夏秋水旺之时。再行驶往虎门。听候操练。裁撤之箭手大刀挑刀手兵共一百五十名俱拟改作炮手。并将汉军八旗余兵八十名。拨赴凤冈炮台。一体演习大炮。遇有水师兵缺。遴选拔补等语。览奏均悉。均照所议妥为办理。其善后一切事宜。如何因地制宜。随时变通。仍著详议具奏。总须破除积习。认真经理毋任日久懈生。仍致有名无实。将此谕令知之。(181-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己卯。谕军机大臣等、前据铁麟等奏、酌添炮兵。请以闲款银两议给饷银等语。当降旨著该都统等查明此项银两。足敷制造擡枪若干杆。兹据查明前项银每年六百十二两。足敷制造擡枪六十三杆等语。擡枪斤两过重。运用必不灵便。著准其制造三十杆。每杆总不得过二十五斤。须用折炼纯铁盘丝。以资坚固。所有制造工价、及兵丁操演饷银。即著该都统等、酌量在于前项闲款内分别动支。核议具奏。将此谕令知之。。(184-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擡炮能使用鸟枪的轮流射击战术,火力不弱于子母炮,更能击远,比子母炮轻便,且满清对抬枪的炮位不怎么限制,大大加强绿营原本被满清削弱、只能勉强够用的远程炮火,故而子母炮渐渐被抬炮替代,存贮。

清末的抬炮、抬枪,实际上是一种重型鸟枪。抬炮长一丈左右,重三四十多斤,后减为二十多斤,称为抬枪。
下图为绿营兵打放抬枪教程与抬枪轮流射击阵形:


道光时期的子母炮使用记载:
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五日,马提军率兵抵茅港尾;贼来拒,败之。初八、初十两战,皆捷。十二日,贼复据铁线桥设险以拒。十八日,我兵分三道进战,夺其险;又追败之于湾里溪,溺死者无算。二十日,窦镇军自彰化入嘉义县城。时贼悉众南犯,呼噪动原野。马提军坚壁以待,觇贼渐疲,挥兵突出,用子母炮轰击;翼以鸟枪,连环进步,顺风掷火弹入贼阵。贼惊溃,自相跆藉;我兵乘之,擒斩甚众。夜半,复焚其新营埔各贼寮。次晨,分道进攻,贼望风披靡,斩馘不可胜计;余贼奔溃。贼首詹通着黄褂、佩伪印,众拥之疾走;官兵纵马追至安溪寮,适有乡兵截其前,遂擒之。贼既大败,无所得食,渐解散,或数十人、数百人窜伏内山。马提军移营盐水港,窦镇军亦引兵来会,遣将安抚店仔口各庄。于是,张丙各贼目均次第就擒。惟旧社、凤山贼尚合扰二喃沟等处,乃留窦镇军守嘉义、刘镇军守彰化,马提军仍领兵南下督谢副将等击林海、许成,斩之。北路兵亦获陈办:台湾平。
民国时期抬枪、子母炮还被民居炮楼使用:
民居炮楼、炮台民国间,云台前后群众把一间有顶的,壁上有炮眼的楼房称为炮楼,无顶的称为炮台。为防匪,新县挡门口一般都建有炮楼、炮台,上置备枪炮,枪就是土枪,亦有洋枪。常见的有汉阳造“三八式”,炮就是子母炮,打土药,晚上有人看守。一些富户各家的院落一角亦多建有炮楼或炮台,自备枪炮自卫。不光新县、朝东,就是四围的村中炮楼、炮台也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安定,炮楼、炮台已无作用,至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已很少见。
土八路使用自制子母土炮:

装弹部位有较大改进:

下面是子母炮的装备记载:
(乾隆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战后,清军使用以及缴获的叛军火器大部分留在伊犁军营,除了戍防配备之外,军器库尚收存“大神炮一位,大铜炮一位,威远炮八位,小铜炮二位,小铁炮一位,骆驼炮十九位,子母炮四位(炮子二十个),劈山炮一位,冲天炮筒十个。”清军用于平叛实战的一等子母炮,“子口八分,用药一两一钱,铅丸二两二钱”,有效射程140大步。这些炮比大清会典图所记和存世的相同类型火炮实物都要轻便得多。

○兵部议覆、两江总督黄廷桂等疏称、上下两江、提标所属镇协营。现存百子炮二千四百十四位。除堂口稍小者、一千九百二十四位。留为兵丁演习之用。其不堪用者、四百九十位。俱应销镕。改造劈山炮一百四十四位。以补子母炮不敷之数。并酌改过山鸟二百九十六位。酌量分贮各营。又上下两江督、抚、漕、河、江宁、京口、将军各标营。原有过山鸟外。现存子母炮二百九位。均堪演用。又百子炮七百六十二位。除安徽抚标、江宁水师营、废炮外。实堪演用百子炮六百八十三位。均已足用。其有废炮。拨给添造劈山炮各营。镕铁凑抵。应如所请。从之。(135-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一、每佐领下。例设弓箭、铁匠、各一名。应于新设佐领下。照例增设。又兵百名。例设炮一位。炮手二名。现有炮十六位。炮手三十二名。应添炮三十四位。炮手六十八名。再子母炮、不如劈山炮便于携带。应将现存之子母炮。并城守营存贮之子母炮。拣给二十五位。再铸劈山炮二十五位给与。(431-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又谕、前据巴延三奏、查明广东、广西、两省。破裂损坏各大小炮位。请变价归入公费。以为改造子母炮之用等语。此等废损炮位。不堪施放。留营无用。自应查明办理。但该二省、现须铸造子母炮。何不即将此项废铁镕销。其不敷者、另添生铁改铸。乃请变价归入公费。转致办理纷烦。况此等废炮变价时。若为不肖匪徒所售。或致滋生事端。尤有关系。著将此传谕巴延三知之。(431-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谕内阁、载垣等奏、试放炮位情形等语。所有造办处赔铸子母炮。其第三号炮位。既据试放便捷有准。著即颁给火器营以资演用。其余炮三位。著该处领回。另行妥为铸造。奏请验放。 (180-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六七著造办处将演放有准之赔铸子母炮第三号交火器营等事上谕二月十九日

在军械库储存:大炮一门,大铁炮一门,小铜炮一门,劈山炮一门,冲天炮七门,威远子母炮一百二十五门。于道光八年由南路运送抬炮一百杆,以此交与满营兵丁操练。(22-伊犁略志-清-佚名)
军器局:五营各一局。中营局在北门城内、左营局在西门城内西庵宫侧、右营局在北门城内、前营局在南门城内武庙侧、后营局在北门城内箭道边(俱乾隆十七年建)。花铁盔甲二千七百七十七顶身,弓箭一千二十三副、鸟枪二千三百七十七杆,藤牌、牌刀各三百六十六面口,腰刀三千八百四十八口,行营炮五十位,金龙大旗九十五杆副,金飞虎火攻大旗十杆副,虎衣、帽、裤五十五副,战衣三百九十三领副,火攻衣四百五十五领副,大、中、小鉎炮二百十四位,百子炮一百十二门,子母炮五十位,单帐房一百九十架,夹帐房三十六架,铜锣锅二百零七口,铁斧、■〈金仗〉、镰、钁各二百把,红彝炮四十一位,头巾顶二十七架,战被四十领,得胜号帽三千一百四十八顶,得胜号褂二千三百身,战箭三万八千七百六十枝,棕蓑衣一百零五领,盔尖并缨一千五百枝,盔衬帽一千五百顶,大凉棚五架,双手带刀二百十二把,长枪七十五杆,片刀六十三把(俱本营册)。(清代道光《厦门志》)
○拨火器营八旗汉军子母炮、劈山炮各二尊。铁心铜炮神威炮各四尊。解赴库伦军营备用。(158-清实录同治朝实录--)
据光绪九年册报记载:右卫驻防满营军装器机有鸟枪八百杆,子母炮二十位,九节十成铜炮一尊,铜炮三尊,抬炮十六尊,抬枪七十三杆,马上鸟枪一百杆。后增鸟枪一百杆,子母炮四位,抬炮十尊,抬枪十杆。
在网络上八旗后裔对“康熙曾下谕规定子母炮为八旗专用,不准绿营制造”一事一般都会说“落后欧洲、泄气射程短的渣渣,所以才会被康熙禁止!”、“子母炮很金贵吗?我大清就是以冷兵器虐装备大量弗朗机的汉人军队而征服中国!”等等荒唐之言为满清开脱!
而无论八旗后裔怎么滚都无法改变史书的记载,现在就让大家看看当时清人对子母炮的评价:
窃考太宗天聪五年正月。满洲造红衣炮。咸镌其上曰天佑助成大将军。督造总兵官佟养性额附。监造官游击丁启明。备御被世荫。铸匠王大相、窦守位。铁匠刘计平。意红衣云者以其无敌也。最大重一千二百余斤。长七尺七寸。底径一尺二寸。口径一尺。膛口三寸七分。铁子重八斤。用药四斤。或以铜。或以铁。亦有用木裹者。每位具车轴以运行。次于红衣者名法贡。若子母炮尤为较便。则近今外洋所传。以铁铸母炮。长七尺许。于□中留半空以嵌子炮。长尺余。每母炮有五子。五母为伍则更番不绝声。行则二人负之而趋。每子母炮一位亦伍人为伍。其三人负之。□架火药锤凿以俟更换。 按明永乐中平南交。得交人神机火枪之制。即今之鸟枪。元初攻襄阳用炮。故俗名襄炮。但古用以攻守。今用于战阵。古用以发石。今用以铅子。盖不俟兵刃交接而胜负已分。近更造冲天炮。可及四十里。又有九接炮、劈山炮等名。制益精焉。(4-永宪录卷二(下))
○兵部题、陕省余存子母炮五十一位。前经大学士等、奏请行查各省。有无应拨之处。节据以各营炮位足额。咨覆到部查子母炮、发拏迅捷。实属营中利器。而陕省乃边陲要区。尢宜多备。应令该督加谨收贮。毋庸解部。并嗣后、各省遇有余剩炮位。即照此办理。从之。(46-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又谕、孟魁奏、演放铜炮无准。请勤演子母炮等语。据称铜炮本系船用。在营施放不稳。难期有准。惟子母炮最能及远。实为利器。但每年祇随大炮施放一次。未能熟练。炮位为海疆要需。自宜勤加训练。以资捍卫。铜炮既演放无准。著存贮军库备用。无庸随时演放。其子母炮著准其与擡炮随常一体操演。即将现贮备操擡炮火药。为操演子母炮之用。以期熟习而收实效。 (135-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由于子母炮在战争中表现优异,子母炮在乾隆十四年成神了:
乾隆十四年,满洲火器营始祭八旗子母炮神,总统承祭,如汉军祀炮仪。其后定满洲祀炮依汉军例,季秋赴卢沟桥演炮,即以其日祭焉。三十年,祀炮始用祝版,并专设祭器。
对于八旗后裔的言论,子母炮表示很伤心。你们这些八旗的不孝子孙,想你先人用我征讨天下,奉我为神!如今尔等既然如此贬低本炮,真让本炮神无语。
明亡清兴,佛郎机改称子母炮一直被沿用:康熙平定吴三桂、葛尔丹,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都用到了子母炮,到乾嘉时期子母炮的布防几乎遍及全国。进而,子母炮还进入清朝的祭祀体系,并对其规定了严格的祭祀仪式,《内阁大库档》资料显示,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3),祭祀子母炮的仪式至清末还在延续。
满清八旗对子母炮的重视,子母炮神表示很受宠若惊!!!本炮不过是九十多斤的弗朗机小炮,奈何尔等如此对待:“在我炮身加宝石上金银龙纹!还想独占我不让绿营汉兵使用!最后既然封我为神被你们祭祀!”想来想去都不得其解,我不就是明朝用了上百年的弗朗机吗?!
关于子母炮淘汰落后论
虽然满清对军事火器保密工作做得很不错,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古画细节推断清军火器。下图为1843年的清朝绿兵营训练武艺的教材图片之一,五百斤大炮与三十斤小铜炮都采用火药与弹丸一体的炮弹。拿破仑时代的西方炮兵的装填步骤估计与清军差不多,但即使如此,前装炮的射速还是比不上子母炮。而从上文的“年羹尧”奏折来看,子母炮对付周边少数民族比前装炮给力得多,以至于年羹尧想让军队装备更多的子母炮,收旧有前装炮贮于库内。

拿破轮时代的西方炮兵,这种短跑在欧洲表现平庸,但清末洋人用来屠宰清军(冲天炮是八旗老爷的,汉人都忘了此炮):

武器的好坏不是绝对的,要看战场环境、对手兵种构成等原因。西方之所以淘汰后装炮,是因为双方都有射程更远的火器,弗朗机在远程火力比拼中,射速优点发挥不出来,反而被前装火器较远的射程压制。清军子母炮一号是只有五尺的短管佛朗机,后来也如明朝赵士祯“鹰扬炮”那样改长炮管加用火绳枪机握把以应对鸟铳,这就是子母炮二号。


满清前装炮虽然已使用一体弹药,但射速还是无法与子母炮相比,对付边疆武器落后、以骑射见长的民族,子母炮很显然更给力一些。
一种火器若没有其他火器能比它更好杀伤敌人,更好适应战场环境,又怎会淘汰不用它呢。
中外战场环境不同,军事自然不能一概而论。清军红衣炮已采用一体弹药,但还是对子母炮相当重视,因为子母炮快速射击对付周边少数民族效果出众。那些淘汰论,忽视各种原因不懂思考而硬套国外军事,这是不明智的。武器之用,是考虑敌人的武器射程与防具,能巧妙的扬长避短就是完美的神器,游牧民族的弓箭会比一百斤的佛朗机更厉害?与西方比?清代直到1840年之后才会与英国人开战,我是不知那些人脑里装了啥?!

佛狼机是会泄气,但只会失去一部分动能,残余的动能虽然比不上前装炮,但不意味着射程与威力不能杀人。清军的百斤佛狼机,在明代嘉靖时期是用来打沉二层甲板海盗大船,何况人乎?有人全抄我资料,却自作聪明不采用我上面的观点,YY这武器落后?YY这武器不能打盔甲士兵?只能打无甲目标?!抄文者本身相关知识薄弱,无法理解作者最终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也不接受作者字面的言论,只会很顽固的套用自己那可笑的观点,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小小的佛朗机威力能轻易洞穿木板,一百斤的长管佛朗机的弹丸铁甲能挡?给你板甲又如何:
欧洲中世纪晚期后膛装填式旋转支架轻型火炮装填及发射复原演示(2017年)
满清子母炮披露的事实
虽然满清皇帝无奈之下让绿营继续用子母炮,并不意味着其他先进的武器也会给绿营使用。满清对汉人的歧视与防范仍然存在,子母炮只是满清武器控制失败的个例而已。冲天炮等先进火炮成功被八旗独占,久而久之绿营汉军不识其物,鸦片战争汉人被洋人同类型的爆炸弹屠宰而不知其制,反而以为这是洋人所特有,后面咨询京师八旗老爷得知自己也有此类火炮。不只是火器,一些先进的战术操作要领和口号也成为“八旗秘法”。武器的制造要符合规定的形制,不得擅自更改,比如某个倒霉蛋由于模仿欧洲形制造一艘船被砍头。对此,我们不难想象为何满清的军事战术与武器发展得如此缓慢,为何对西方带到眼前的先进火器如此迟钝。

《帝国掠影》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fb9ab01016ubf.html
英国人一眼看出清朝的军事歧视:
”我们必须特别认识到,当中国人的智慧能使他们生产出与欧洲产的同样好的武器时,中国政府仍会让(应该是指绿营)军队继续使用这种武器。“
此书翻译的不算好,很多话都翻译得很勉强,需要我们自己领悟原来的意思。比如此书有一句话被很多人误解:
“人们猜想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使用火枪火药了。但自从这个国家被鞑靼(18世纪时欧洲人对蒙、满民族的统称——编者注)占领后,火药却主要被用来做礼炮礼花。他们在对烟花精巧的设计中表现了杰出的技能。
原文大意应该是满清在火器上还停留在明朝时期,但烟花技术确实很先进,即使是英国人也自叹不如,故而英国人认为中国人都将心思花在烟花上了,而忽略火器的研发。而不是说清朝不用火器,否则此书就不会有清朝士兵持火器图了。
子母炮,永远的神!不学无术的清粉反而YY这是落后的武器:
古今军中利器,异时殊宜,近惟火炮最擅制胜。我朝开国,及平定西域,征两金川,前后大小战功,皆赖其猛烈之力。钦定皇朝礼器图式,详载诸炮名式,如天聪五年造红夷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其后复造神威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皆是。此次贼寇武昌,城上置大炮自七八百斤至千斤者,轰击皆不能逾江,约计炮子所及,仅三五里而止,令人愤懑。佥咎铸法不精,弗如登舟之炮可击四十里,东粤之炮可穿土寻丈,为能得力,窃谓此乃火药未尽,善炮不任过也。《武备志》详载造火药法,以研极细,置手心燃之,不爇手为佳。近又见劳司马光泰所著《炮药说》,亦极明白精当,爰节录之,以备采择。其说云:炼硝煎至二三次,白糖以去尽其泥,萝葡以去尽其盐,雪水以去尽其矾。然后取面上之牙入,用其底清水漂之,尽如雪体而止。其次炼磺,茶油煎之以去其面,牛油煎之以去其底。尤重选炭,洋人用藤炭,俄罗斯用布花炭。中国无藤,麻杆代之布花,用纭线绞把,锻以良工,自能成炭。又参用葫芦壳炭、摩犀公角炭。大梅片面制法,柳炭照常麻杆去头尾,火候宜细锻,葫芦壳亦同摩犀公角打碎,以铁锅锻之,使烧透烟尽而止。再以芭蕉树取汁多煎之,次日澄清,去其水,加大梅片,共入锅内。锅外用滚水泡之,使镕化成糊,收存待用。每药一百竹,用净硝七十六斤,净磺十一斤、麻杆炭四斤、柳炭四斤、布花炭四斤、葫芦壳炭半斤、公犀角二两、梅片二两,锻炼成糊。入汾酒二十斤,合舂为药,舂力愈多愈好,研炼有光。然后罗筛成细粒,以少许置掌中,火试之不烧手,此为上药。先时须较准各炮食药份量,一一记明,某炮食药若干,用红布袋盛之,配合药缸大小装入。再用引门铁锥探入,刺破布袋,然后下烘药点放,乃可得用。至放炮之法,迟速疾徐,更宜讲求。凡大炮装药甚难,不可轻放,必待贼将近,可以一放成功。否则贼未至,炮先鸣后无以续,即抬炮鸟铳亦然。五放则炮身通红,不能入药,故点放不可不慎。惟子母铁炮,自朝至暮,可连环接放,最为得用。苟能多制此炮,配用此药,何贼不可克?何敌不可攻?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炮此药,即利器之谓。
最后的资料就是让大家都明白,清人觉得还是子母炮好,但炮位太少了,用抬枪其实是无可奈何,抬枪也可以改为子母式的,但这样就变为子母炮了,又得被大清祖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