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盛夏,我决定再来一次——高考复读故事分享(下)

高四,新学期
复读班的同学,有本市本校的,也有区内其他地方的;有同学渴望第二次高考能够考上一本院校或二本院校中的好学校,也有的像我一样怀揣名校梦想。有同学告诉我,他们的课本、资料已经卖掉,不料回来复读,还得重新买来一套。对他们而言,这是新的班级,新的环境。未来胜负也未可知,他们的心是彷徨的。
至于我,虽然同学几乎换了一批,只剩几个老面孔,任课老师、校园环境和生活作息还是比较熟悉的,是幸运的事。我将六月藏在备考教室和宿舍的书籍资料吭吭哧哧搬到教室来,着实吓了他们一跳:你怎么有那么多书!我将笔记翻开,同桌更是惊奇:“这就是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的答题模板吗?好多啊……”
政治老师还是原来的那位,教我三年的班主任。其实她对我并不了解,因为那时班上有更优秀的同学,她的目光总是集中在那几个尖子身上。我暗暗想,将来我要让她刮目相看。
而新班主任是一位数学老师,像是学校知道我们这群文科生大多数学薄弱而特意安排的。复读班又叫“补习班”,补习的“补”,不就是“补短”的“补”么?
我应该补短,把我的数学和文综补一补,让分数提一提。
然而,即便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引得大家忍不住笑,听讲更加专注,我却始终思绪飘忽,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
老师说文综就是“背多分”,我诚然勤勤恳恳地记忆背诵答题模板,却仍然被多变的试题迷惑,感觉脑子转不过弯来,常常丢分。
揣着数学难题去问学霸,他们说得眉飞色舞,我却一头雾水;去问老师,老师让我不要专研难题,先把基础题、简单题做好,难题尽量多拿分就是了。我深以为然,遂加强了基础题的练习,逐渐提高做题速度和正确率。
文科综合三个科目中,政治受到时事热点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会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材2018年新修订版做出了很大改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嗯,我的要考好学校的需要,和目前的分数线太高,就是这个矛盾的体现。
我们没有购买新版教材,却需要学习这些新知识、新话语来应付考试。在近乎全封闭管理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对时事的认知来自每周观看一次的《新闻周刊》节目、老师的分享和报刊杂志。
关于历史,我在这时才知道,同样是在广西,不同地方使用的教材版本也有所差异。原来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我不曾听闻的历史事件,就出现在其他版本的教材里!然而科任老师也并不能将各种版本的教材上所有的知识点一网打尽,倾囊相授。在课间与同学进行简单的交际,使我们建立了互相帮助的友谊。我为他们解答问题,他们也愿意把历史教材借给我浏览。
地理,我背了很多主观题答题模板,却仍然有许多得分点是我想不到、踩不中的;客观选择题,总有一些诡谲的题目中,有两个选项使我犹豫不决。我把错题收集起来,整理成错题集,常常回顾。我们还喜欢跟校门口卖二手书的爷爷买《中国国家地理》——它那样图文并茂,让我们大开眼界。有时我们发现模拟考出现的地理现象,正与看过的杂志上的相似,不由得会心一笑。后来我到了上海,发现上海的高中和大学门口,都没有卖二手书的店铺,很奇怪。
英语和语文是我的优势科目,我也不忽视学习。复习单词和词组,积累更多文化常识,训练做题的熟练度……日子一天天过去,笔记本一页页写满,充实的感觉就悄然来临!

————————————————————
又一夏
亚热带地区的夏天特别漫长,许多人三月底四月初就换上了短袖。
常有阴雨绵绵,宿舍昏暗潮湿,总是有霉菌的气味。两根晒衣杆密密地挂着七个人几天的衣物,总也不干。学校安排晚上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总被蚊子减去不少。那时我盼望着快到大学去,在宽敞明亮的房间生活,睡得安稳。
冲!每天早上花几分钟洗漱,飞跑着奔向饭堂;中午放学,更如草原上的狼,疯狂地向饭堂冲刺——为了避免排太长的队,我们在30分钟内必须回到教室自习。
欲速则不达。有一阵我严重消化不良,肚子胀气,午间自习根本无法集中精神。我早上不再吃馒头一类的面食,改吃米粉;申请了午饭后回寝休息,慢慢走去饭堂。课间去打水,在走廊角落做简单的运动,缓解久坐伏案的不适。把节奏放慢,让紧张的身心得到些许放松,反而提高了效率。
一轮轮的模拟考,我的成绩保持平稳,总成绩540-560分,各科都没有太大波动。比起高三,成绩似乎没有很大的提升。有时我感到灰心,仿佛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北外、上外还是不可企及。但仔细想想我究竟有无收获,答案又不能是否定的。我认认真真地学一年,知识、视野、能力,没有哪个方面完全没有进步的,只是我在对难题的思辨上还是欠缺一些技巧。模考后,年级领导总是要让学生搬着椅子到操场去听总结大会,我无心听那些排名和无趣的讲话,总是躲在教室里看书。
偶然遇到以前的老师,他知道我勤奋努力,让我不要紧张,放松心态,把真实的水平发挥出来。
时间在笔尖书写中流逝,六月又悄然而至。教室被布置成考场,我们迁到用以备考的实验室自习,各科老师轮流在走廊上答疑。大家感到燥热烦闷,出来走走,在走廊上、楼梯上坐着站着,或是看书,或是谈心,老师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严厉地管着,随我们做什么都行。甚至有老师专门为我们泡了红茶,随便喝。沉郁的我也快乐起来了,像可乐开了瓶,将闷了一肚子的故事和想法倾泻出来,对老师和同学说个不停,振奋不已。
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高考的日子;卷子一发一收,高考就结束了。按着“简单题拿稳,难题多争分”的策略,我填满了数学答题卡;语文、英语、文综如同平时,稳稳妥妥地作答、检查。
再也没有什么考后总结大会,离别前是一场狂欢。

———————————————————
秋日
求其上者得其中。后来,我没去成北外和上外,但这一次我的排名从全自治区7000多名进步到了3700多名,我的报考志愿里填上了从前不敢填的川外、西外和天外,还填上了上海的学校和杭州师范。
最终我去了一所不太知名但在上海本地招生分数线也不低的学校,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熟悉我的同学说,我的选择很适合我,他们对我能够到一线大城市去羡慕不已。老师也向我表示祝贺。
数学老师没有想到,原先数学模拟考总是七八十分的我,在这数学高考难度增大的一年,居然考了九十多分,远超全自治区六十多的平均分!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大都市,像个乡下老鼠进了城,仰望高楼大厦,感受车水马龙,大开眼界。去外滩看黄浦江流淌不息,仿佛奋斗的人们总不停止前进的脚步。高耸的摩天大楼竞相争高,正体现这所城市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大学校园里美景如画,捧着一本书在花径中徜徉都能陶醉一整个下午。四人间的宿舍,上床下桌,窗明几净,对于住过潮湿窄小的八人间甚至十二人间的我,已是极大的满足。

我不后悔经历了高四复读,也许我不是很聪明,不能用“一眼看穿法”做出数学题,但只要不颓废,努力就没有全然枉费,总归离梦想更近了一些。高四是我的大学预科,与来自各地的同学相处,广泛汲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将紧绷的心释放开来,既是一场历练,也是我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