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1. 君权和相权是有矛盾的,中央与地方也是有矛盾的
2. 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进步的
3. 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①吸收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②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恢复分封加强统治 ③是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④纯粹的郡县制不适应当时所处的状况
4. 王国问题初步解决的办法: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5. 汉初文景之治的治国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尊重自然观念,减轻民税,与民休息
6. 七国之乱
(1)原因:①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汉高祖将异姓王剪除,分封同姓王,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叛乱
(2)结果:叛乱三个月内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
1. 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2.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进行巡查;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叉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影响:①打击商人屯田居场,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②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①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②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概括:①统一货币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打击匈奴 ⑤颁布推恩令 ⑥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 ⑦尊崇儒术
3. 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察举制影响+经济措施影响+尊崇儒术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提供国家治理的方案
4.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①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相结合 ③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④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5. 西汉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1)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立河西四郡
(2)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
(3)设立机构: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三)东汉的兴衰
1.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根本)与土地买卖的盛行
2. 王莽改制的影响: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 刘秀光武中兴内容: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④重视儒学
4.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 东汉庄园经济的特点:呈现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
6. 黄巾起义
(1)时间:184年
(2)“领导人”:张角
(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非重点)
1. 《史记》作者: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时间:上期皇帝、下至汉武帝
意义:《史记》手串纪传体通史题材,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 《汉书》作者:班固,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 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不是蔡锷,注意这里背准)改进造纸术,影响: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