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大教育学EDD考博第一名真题回忆及考博笔记整理(育明学员回忆版)
2019年北大教育学EDD考博第一名真题回忆及考博笔记整理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每年北大高等教育管理(edd)考博录取的学生中三分之一是育明教育学员。十年致力于北大教育学院考博研究,每年将众多考生送入北大教育学院。2019年北大EDD考博录取的学生中有9人是育明教育学员奥!!
2020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EDD考博参考书:

北大EDD考博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北大教育学考博Q群:1052-8238-0
2010-2020年北大教育学院考博真题汇总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根据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一、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个体发展问题。
1.个体发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2.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
(1)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2)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3)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二)人的发展特点
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特点。
1.未完成性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发展的规律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及个别差异性。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比如,身体的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身体的中心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
(2)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则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如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不稳定且形于外。而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在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3)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或者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另外,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4)发展的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5)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2.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2)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4)发展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5)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的内涵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例如,一个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可能,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和思想道德品质,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的人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例如,让三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例如,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家;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比较容易教育成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人的遗传素质也将逐渐地发生变化。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能变成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得很有涵养、很守纪律。
3.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有必要指出,我们在强调遗传素质重要性的同时,不能无限度地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以高尔顿为代表的遗传决定论(或称先天决定论、血统论)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么措施,都改变不了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方向,培养不出新的个性。
这种观点否认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的内涵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文明。其中,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包括所处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学校、娱乐场所等。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个体正是在环境中并在环境的影响下成长,形成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儿童只能在现在的、既成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只有适应环境而生活,并从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因为环境和人都还在不断继续发生变化。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当然,给定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含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
3.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环境的消极、被动的产物,片面夸大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就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完全无视人的自身条件。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能不通过人的选择和认同而起作用,只有被人认同和接受的刺激,才能真正成为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们反对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应当正确认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限度。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能动性的内涵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这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2.个体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2)个体的能动性是通过个体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中介,是个体发展的基础,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二是人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标而践行,在践行中反思,不断调整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