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范文学申论!这篇我先膜拜了!
为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
——《人民日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日前印发,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专门组织发布会,就文件进行解读。发布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的一句话引人深思:美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次活动,而且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
开篇赏析
开门见山。以政策文件引出“美育”的主题,并引用专家观点说明美育是全方位地育人,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作用。尾句为观点句。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不仅仅是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更是塑造美好心灵、让学生受益一生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意义分析
美育让人感受美,塑造美好心灵。论证“美”和“美育”对人心灵的价值,为引出下文做铺垫。
近年来,美育对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性,逐渐被认知、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美的教育,就很难有完整的教育。在对艺术的欣赏中、对经典的品鉴中、对美好的发现中,美育是以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丰富孩子的心灵。
成绩分析
人们认识到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排比句式介绍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经典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简洁明了,富有气势。
在各方努力下,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仍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美育依然相对薄弱,与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校外各种类型的艺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功利导向和利益驱动。
问题分析
美育发展薄弱。首句承接上文,肯定美育取得的成绩。“但我们仍要看到”引出问题,两个连续“不相适应”点出了美育仍存在体系不匹配、资源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突出了矛盾的重点在于功利性严重。
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警惕当下存在的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的现象,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受益一生的美育。
对策分析
深化教学,摒弃功利倾向。“因此”引出对策,用关联词“一方面……另一方面……”强调既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又要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与上一段中的问题相对应,体现严密性。
期待良好的美育环境进一步营造、科学的美育共识进一步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
结尾赏析
提出对“美育”未来的期待,将“美育”从对个人的意义层面上升到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层面,提升了文章的高度。
范文赏析
标题分析
1、标题简短,主题鲜明。“为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由此标题可以分析出文章围绕“美丽心灵”展开;“美丽心灵”加了引号,即意有所指,呼应文中的主题词“美育”。写文章时,可用具有引申含义的词语替代主题词,并加上引号,增强标题的吸引力。
2、标题的形式是“介宾”结构。“为”是介词,“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是名词短语,在这里整体作宾语。这种结构较为常见,可以更好地突出宾语部分,体现标题的重点。
开头分析
文章开头以相关政策引出文章主题“美育”,结合专家对“美育”政策的解读,强调“美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主体分析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除去开头、结尾,主体为4段。主体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意义分析,即原文的第2段;第二部分是成绩分析,即原文的第3段;第三部分是问题分析,即原文的第4段;第四部分是对策分析,即原文的第5段。
第一部分,意义分析。介绍“美”和“美育”对个人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成绩分析。美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美育对完整教育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美育如何增强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强调在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下,美育依然相对薄弱,存在滞后、教育资源不匹配和功利倾向等问题。
第四部分,对策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对策,一是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二是要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
主体部分先阐明意义,即美育的好处,再说明美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逻辑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宏观论述问题,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结尾分析
展望未来,提出对“美育”的期待,再次强调“美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升华了主题。
金词金句
1、美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次活动,而且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
2、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
3、没有美的教育,就很难有完整的教育。在对艺术的欣赏中、对经典的品鉴中、对美好的发现中,美育是以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丰富孩子的心灵。
4、期待良好的美育环境进一步营造、科学的美育共识进一步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