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理学(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

2022-01-21 21:25 作者:智霸忠缘  | 我要投稿

1.人工冬眠:指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得时间。

多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2.5-HT-DA 受体阻断剂:氯氮平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机制涉及阻断 5-HT2A和 DA 受体、协调 5-HT 与 DA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因此,氯氮平被称为 5-HT-DA 受体阻断剂。

3.氯丙嗪(chlorpromazine,wintermine)

氯丙嗪

4.氯丙嗪阻断的受体种类

(1)DA 受体:抗精神病; 

(2)M-受体:抗胆碱作用(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3)α-受体:致体位性低血压、镇静;

(4)H-受体:镇静;

(5)5-HT 受体:潜在的抗精神分裂作用。

5.氯丙嗪镇吐作用的特点

(1)小剂量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D2样受体; 

(2)大剂量则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3)对刺激前庭引起的晕动病呕吐无效。

6.氯丙嗪与阿司匹林对体温影响的差异及其发生机制

(1)氯丙嗪使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仅能使发热患者的体温下降,也可使降低正常人的体温,阿司匹林只能使发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2)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阿司匹林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合酶,阻断 PGE2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7.氯丙嗪的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

(1)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 

(2)静坐不能;

(3)急性肌张力障碍:机制为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 D2样受体,使纹状体 DA 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亢进。可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治疗;

(4)迟发性运动障碍:机制为突触后膜 DA 受体长期被抗精神病药阻断,使多巴胺受体数目增加,从而使黑质纹状体 DA 功能相对增强。可用氯氮平治疗。

8.抗抑郁药分类和代表药物

(1)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

(2)NA 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瑞波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3)5-HT 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

(4)其他抗抑郁药:曲唑酮、米安舍林、米氮平、吗氯贝胺。

9.第一类(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和第二类(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抗精神病药的区别

答: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与经典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相比有明确的优点:

①耐受性好,依从性好,很少发生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等不良反应;

②几乎所有的本类药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方面均较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强。

10.抗精神病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1)分类:

①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硫利达嗪; 

②硫杂蒽类:泰尔登; 

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④其他药物:氯氮平。

(2)作用机制:阻断多巴胺受体(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


药理学(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