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特殊群体辽人,明末辽东地区,普通百姓的无奈!
明朝初年,为了抵御北元势力的入侵,不同于广大的中原及江南地区郡县制,明政府在此处实施了卫所制度,随着大明的兴起和衰落,广袤的辽东地区人民的生活也随之起伏!两百多年的王朝发展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辽人!

明万历后期,摇摇欲坠的帝国让辽东地区更为混乱,强凌弱,众暴寡。女真、蒙古、汉军都督之间不断征伐,身在其中的平头百姓更是不易!那么作为一个明末的辽人一生会有怎么的遭遇?
所谓辽人说到底还都是汉人!其中包括原来的土著汉人、明政府设立的军户、从内地流放的罪犯或者无业游民,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辽人”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山海关内外汉人的区别,更是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那就是贬低和歧视。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和稀疏的人口赋予了辽人豪爽、粗狂的性格,多民族杂居的格局让汉人和塞外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交融在一起,但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他们是一群荒蛮的野人,没有经过教化的乱民,然而他们却又需要这些辽人防守边关,对付强悍的蒙古铁骑和女真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辽人一边要面对朝廷的苛政一边还要面对外族的入侵,无法生存的部分辽人索性投靠了女真或者蒙古,“生于辽而走于胡”的凄凉一直在广大的东北地区蔓延,尤其是明朝末年更为明显。然而并不是在外族的庇护下就能生活的更好,有时甚至更为惨烈,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对投降汉人进行了无情的屠杀,让辽人处在一个里外都要被屠戮的悲惨境地!

辽东经略熊廷弼评价说:“况辽人浸染胡俗,气习相类。贼杀其身及其父母妻子,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贼遣为奸细,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虽臣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长期以来朝廷在辽东的苛税恶政直接导致的,时人总结辽人的四恨: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残辽无宁宇,辽人为一恨
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
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辽人为益恨
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令其淫污妻女,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
长期的混乱和不合理的政策让辽东人民苦不堪言,像是没有妈妈的孩子,明廷视他们如草芥,外族视他们为鱼肉。地广人稀的环境使得辽人并不专事农耕,而是半耕半牧。整个东北地区粮食奇缺,由于从江南运输粮食成本很高,因此明朝往往选择直接运输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白银,这直接导致了辽东粮价的剧烈上涨。《明史》中说: “其输边塞者,粮一石费银一两以上,丰年用粮八九石,方易一两。若丝绵布帛之输京师者,交纳之费过于所输,南方转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从南方将粮食经水路、陆路转运到辽东成本极高,往往路上消耗占到所运粮食的三分之一。输送白银直接解决了朝廷的问题,但是却将广袤的辽东地区直接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萨尔浒之战前夕,辽东米价为每石3两,高出京师地区4倍,到1620年,已涨至4两,1年之后年就涨到了12两。军卒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对抗兵强马壮的外敌了。
《经略疏牍》里说:“今辽阳小米、黄豆斗值二钱七分矣,草一束值二分五厘,葛柴一束值一分五厘矣。每军一日连人带马须得一钱三四分方能过活,而所领月饷及马止于八分。军兵如何盘缠得过?如何不卖袄裤什物?如何不夺民间粮窖?如何不夺马料养自己性命?而马匹如何不瘦不死。”

混乱的时事让辽东富户纷纷逃往关内,或渡海逃往山东,穷人宁可死于金人的屠刀,也不愿意配合朝廷的行动,这大概就是辽人对明朝政府最绝望的抗议吧!
随着辽人对大明朝廷的失望和怨恨达到顶峰,辽人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也发生了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辽军望风而逃、一触即溃,部分辽民甘做汉奸细作,也不肯报效朝廷,无心抗敌的现象剧增,但这并非是辽人“浸染胡俗”造成的,而是对朝廷的失望和对黑暗前途的灰心!
老舍《茶馆》中的旗人常四爷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真真的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