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的存在吗?

时间真的存在吗?你可能会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何谓“时间”
的确如此,时间在流逝,我们需要承受其加诸于我们的效应。那么,何谓“时间”?是小时吗?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就依据太阳在空中的运动轨迹——这其实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表相——将一天划分为24小时。
直至1960年,1秒都相当于平均太阳日的1/86400。可是,问题出现了:这意味着地球一直在匀速转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观测和测量技术的昌明发达,天体物理学家意识到,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速度平均每个世纪减缓0.00164秒。微不足道。
不过,经过数个世纪的积累,一天会变得越来越长,每秒的长度也将因此而改变。你能想象1米随时间推移变成1.01米、1千克变成1.2千克吗?为了精确计量时间,1秒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1秒!物理学家开始着手寻找某种固定持续1秒的现象以解决难题,它必须完全稳定,和地球自转没有任何关系。于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1秒变成了“铯-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

但是,这个定义能具体告诉我们时间是什么吗?不能。举例来说,当我们使用米尺来计量木板的长度,在得到数值之前,我们的双眼就能直观地感知到长度。当我们说到某个物品的质量,我们清楚地知道物品的质量取决于其构成物质。
可时间呢?它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测量的是什么?虚无。无论我们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抑或表针转动,我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长之间比较。无论何时,我们总是通过对比另一种运动来评估一个行为的用时。
我们看见表针在动,于是我们说“这就是时间”……但在物理学家看来,这显然不够,他们希望“看见”时间,比如构成时间的基本粒子,就像他们已经捕捉到的“产生”质量的希格斯玻色子。
只不过物理学家越是想要确定时间,后者就越是不可捉摸……“时间不可捉摸?怎么会,至少有些概念是我们确信无疑的,比如,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真的这么以为?那就来谈谈现在吧。所谓“现在”,就是你念出这两字的当时当刻,而这一刻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你是这么想的吧?但你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样说吧,假设在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人们建立了基地。驻扎在那边的朋友和你保持联系。只要他愿意,你就能在他的房间里面看见他。他也如此。
早上9点,你到达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脑,想知道你的朋友同一时间在干嘛。电脑屏幕上,你看见他坐在床上阅读。由此得出结论:在你打开电脑的同时,你的朋友正在看书。那么他一定也能看到你的即时所为吧?
同一时间,如果你的朋友放下书本,坐在床上望向电脑,他会看见你来到电脑前面吗?不会。他会看见你的卧室一片漆黑。

这很正常:现在是凌晨1点,你当然在呼呼大睡。凌晨1点?没错,因为信息传递也需要时间,而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略小于300 000千米/秒)。图像大致用了4小时才走完从地球到海王星的距离。
因此,早上9点你看见的关于你朋友的图像,其实4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摄录下来。而在你的电脑屏幕上,你看见你的朋友在看的关于你的影像更要早上4个小时。两个4小时,就是8小时的时差。好一个同时啊!由于距离这个因素“作祟”,三个不同的时刻同时存在于所谓的“现在”中。对于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来说,这也够尴尬的……
这还没完。距离不但妨碍我们定义一个共有的现在,而且不同星球上时长还不一致!这是爱因斯坦的重要发现之一,他的狭义相对论对此进行过论述。
爱因斯坦曾证明,处于相对运动中的两位观察者是无法在“同时性”这个概念上达成一致的。
当然,狭义相对论的结果只有在接近光速的条件下才能感知,绕太阳转动的地球和海王星并不属于此种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能够在海王星和地球之间营造某种“同时性”,但只是近似,在物理学家眼中离正宗的“同时性”差得远呢。
所以说,所谓存在一个巨型的万能钟表,能够统一地为仙女座星系(距离我们250万光年)和银河系计时,从而为所有人定义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想得美。

没有普世的时间,时间因人而异。只不过在宇宙某个小小的角落,在我们地球上,相对论的效应微乎其微。我们由此产生错觉,以为普世的时间真的存在,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钻研得还不够深入……
这稍稍改变了你对时间的认知?别指望向物质核心的漫游能带来更舒服的答案!原子核里的质子会听见时间的滴答声吗?
不会……时间之河从它们身上流过,就像水流掠过鸭毛,不留一丝痕迹。质子不会衰老。质子不会死亡。保守估计,它有10^33年寿命,远高于宇宙的岁数。围绕质子运行的电子也是如此,它们是永恒的。时间不会对它们造成影响。

这些都是例外。很多粒子有生命年限,从万亿分之一秒至数个小时,此后便衰变成其他粒子或纯能量。总算有看似正常的现象了……也只是看似而已。因为粒子和时间的关系有点活络。它们会轻而易举地把“过去”和“未来”搅成一锅粥!想象一下倒放电影的情形,你立马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当物理学家观看他们最为钟爱的“大片”之一——质子碰撞时,他们可以从结尾看到开头,也能从开头看到结尾,毫无难度。根据物理法则,只需满足一项条件:倒放的电影应透过一面特殊的镜子来观看,这镜子不仅能倒置影像,还能颠倒其量子特性,从而使其和正向播放的影片一模一样。

对于我们而言,即使是在镜子中,倒放的电影也是无法理解的。但在粒子物理学的范畴中,时间能够向不同的两个方向流逝。你将发现这个理论能带着我们走很远。你听说过反物质吧?每个粒子都拥有其反物质:相同的质量,但电荷(以及其他量子特性)相反。反物质粒子就像是粒子在“特殊”镜子当中的倒影。
正电子作为电子的反粒子已经多次被探测器探察到。然而,反物质和物质的一大特点是:两者无法共存。正电子和电子一旦相遇就会消失,转变成两个光子。
乱七八糟的时间
不过这次“相遇”还有另一种诠释方式:电子碰到的不是正电子,而是在时间中逆行的光子!整个过程就像是两个粒子交换了各自的行进路线。

逆行的光子于是沿时间之河而下(这不会改变它的属性:光子正是它自己的反粒子,根本无法区分一枚时光倒流的光子和一枚沿时间之河而下的光子),而电子则开始沿时间之河回溯而上。在我们的眼中,它就是和电子质量相同的粒子,但所有特性正好相反,也即所谓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
关于反物质的这一阐述解释了为何所有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质量相同,特性相反。因为每颗粒子都有可能撞上某颗回溯时间的光子,自己也逆时而行。不过你要明白,这只是对反物质的一种解释,甚至连一些物理学家也觉得荒诞不经呢。
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用方程式描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相遇,时间的流逝就没有了偏向性,过去和未来没有任何意义。
面对此类怪相,有些物理学家甚至怀疑起时间的存在来!目前物理学的一大重点是要调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前者描绘引力所主宰的宇宙,后者描绘粒子世界。相对论于粒子一窍不通,引力也完全无视量子物理法则。因此,物理学家致力开发一种替代理论,能在微观物理与宏观物理之间达成统一。

这一努力暂时还未能获得成功,但有些思路似乎前景可观。其中之一就是圈量子引力论。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有多复杂,三言两语没法说清。但该理论关于时间的观点让我们颇感兴趣。很简单:时间根本不存在,幻象而已!
研究该理论的科学家试图重写物理法则,在他们的方程中去除时间变量t。截至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会失败。时间来日无多了……
幻象?
时间,幻象?难以相信,因为这个“幻象”使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幻象从何而来?一个简单的实验能给我们一点提示……拿一个放满水的玻璃杯,往里面滴一滴墨水。起初,你能在透明的液体中间看见一滴墨水。墨水渐渐化开,很快,整杯水变成了墨水的颜色。
墨滴最终完全融入水中。此刻,熵(墨水加清水这一系统的混乱)达到了最大值。熵不会减弱,因此我们以为有“之前”和“之后”之分,从而感到时间流逝。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独立系统(此处是指清水加墨水的杯中物)会自发地演变成一种平衡状态,更加稳定,也更加无序。
用物理语言来解释就是“熵”增加了。没听过这词?“熵”是指某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混乱是可以测量的……那也就是完整地描述一个系统所需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越是混乱。

根据热力学定律,所有独立系统的熵会自发地增长。这就给时间安上了“方向的箭头”。熵会让某些经验变得不可逆转,这就能定义过去和未来了。比如墨水滴绝不会在水杯中重新聚合。
理论上来说,没有什么能阻止墨水分子重新聚合。但就总体来看,墨水分子绝无机会再聚为墨水滴。相较于泾渭分明的两种物质构成的某系统,混合物总是更难描绘。重新聚合墨水滴意味着减少系统里的熵,这是不可能的事儿!简直是闻所未闻。你可以整理干净你的卧室,减少卧室的熵。可你一旦介入,卧室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系统。

你整理房间的努力也在释放能量,放出热能,于是增加了整个宇宙的熵。最终,整体熵的增加会抵消局部熵的减少,两者无法割裂开来。所有系统都在向混乱发展。古老文明的废墟就是明证……
避无可避的混乱
你在不经意间可能注意到了,熵的介入只是用来描述充斥各种粒子的复杂系统,而在单个粒子的层面,熵没有了意义,所以说粒子似乎逃脱了时间的魔。
我们能够维持机体的秩序,是因为持续不断地通过空气和食物获得能量。我们限制了身体内部的熵,却增加了整个宇宙的熵。我们的躯体会不由自主地屈服,渐渐失灵,直至死亡。熵最终击败肉体,迎来胜利。我们感受到的时间不是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而是这场注定失败的抗争:我们的机体无法对抗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