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Bing干货笔记 | 为什么说“死要面子”的人,才会去冲重量?



昨天直播了一会,分享下肩部的训练思路,也收获了不少小伙伴参与讨论并关注,再次感谢大家支持,那我再把昨天直播讲的几个点,浅浅说下吧。
①重量选择对应的次数不要太少
我看有多少人跟我最开始训练时的想法是一样的。
那会我在做哑铃推肩也好,杠铃推肩也罢,都喜欢冲重量,时不时推1RM,然后旁边就会传来声音:你好牛。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
但其实这种递增重量,做2-3RM的训练,对增肌本身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检测你近段时间的力量水平,并且这种检测不能过于频繁。
就好像很多人会习惯性用2-3RM冲击重量后,再去做正式组,例如哑铃侧平举,卧推等等,它势必会降低你在正式组的训练效率。
同时,即使你用2-3RM来训练,它也不方便记录你在近期训练的质量。你是记录2-3RM好呢?还是记录正式组呢?非常模糊的两个概念,导向不清晰。
所以势必会影响渐进超负荷的进度。如果你每个循环都冲击这么大的重量,你的关节和韧带也是很容易损伤的,它并不像你肌肉一样坚韧。
因为肌肉有很多毛细血管,有很多养分去供给,它的恢复速度会相对较快,但你的关节以及韧带,它是属于养分供给不是特别充足的情况。
我现在的见解,是1-3RM的重量可以选择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去做一次即可,用来检测你近期力量水平是否有增长,能把你近期训练是否有进步显现出来。
②找不到肩后束的发力感 | 肩后束练不起来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说过了,但由于直播间还有小伙伴在问,那就浅浅回答一下。我教你用预疲劳法则帮你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这种肩后束预疲劳超级组,它的原理就是使你薄弱的位置成为你在复合动作中的限制因素,让它成为最先力竭的位置,你就能够达到弱项肌群的刺激。
我会推荐你先使用一个单关节的动作去预先疲劳弱势部位,也就是肩后束,你可以采用俯身飞鸟来完成,重量选择是20RM,但不要做到力竭,只做12-15次。
由于之前有出过俯身飞鸟的动作,还是再强调一遍。做的时候,你的肩肘手要完全在身体的水平面上去做水平伸的动作,不需要刻意去控制你的肩胛。
由于这个动作是没有做到力竭的程度,这个时候你紧接着换一个复合动作,可以去做绳索面拉,这个动作的选择是因为后束也能充分参与,并且薄弱的位置已经有了预疲劳,会成为复合动作中的限制因素。
在做绳索面拉时,你要了解,你的肱骨不仅有水平伸的发力,还有肱骨外旋的发力,这样能让你的肩后束更加充分参与,并且你要多注意这个动作在顶峰时的收缩,不要过度摇晃。
刚刚提到,像俯身飞鸟这类动作的重量选择是20RM,做12-15个,之后在绳索面拉的时候,直接做到力竭即可,这种超级组,它可以成为你训练的主体动作之一,也可以放在你每次训练后作为训练容量的补充。
③粗略判断你的训练动作是否标准,效率是否足够高
我在练肩那会,有小伙伴说:Bing哥!我不知道自己的推肩动作是否标准,那样的推肩效率高不高。
首先有复合动作,多关节动作以及单关节动作。我就拿引体向上来举例,当你在做引体向上时,主要提供关节活动度的是:肘关节以及肩关节。
这两者的活动度使我们整个人上去了,以至于这个动作有两种模式,动作模式是否正确取决于你的目标。
假如你是在练习肱二头肌,你在做引体向上时,势必肘关节的屈伸会非常明显,相反肩关节,它对应就不会特别充分,这种训练模式就是以肱二头肌为目标的运动模式。
那如果你是想以背作为训练目标的话,你在训练引体向上中,就注定要产生更多肩关节的运动,它不会让肘完全屈伸,它还有活动空间,但肩关节活动度已经达到最大。
所以不知道如何判断的话,你可以去录自己的训练视频,观察自己在复合动作中提供关节活动度的主要是哪一个关节。
那单关节动作又该如何判断?我们以肱三头肌的臂屈伸为例。当你训练不代偿时,你的肘关节主要功能一定要发挥出来,由肘屈抗阻回到肘伸,这就是肱三头肌的发力。
那少不了有人在训练单关节动作时会代偿,比如上大重量。
当你自己录像时看看,实际上产生肘关节的屈伸会非常小,虽然哑铃它产生更多位移,但这个位移也不是由你想锻炼的目标肌肉去做功。
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主题是练肩的训练思路,不讲讲肩的训练编排,而是以肩为由,讲这么多似乎偏离肩的干货内容,当你细读了,才会发现练肩也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