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看了得梅因级设计史的感想

原文:



感想: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海军研究者,有些地方难免会有暴论,希望我们可以好好沟通,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在评论区交流)
关于得梅因级的主炮,8英寸55倍径的MK16,文章没有多余赘述。所以我的感想也是针对得梅因级船体相关的。另一方面,这里也会提到一个现实和虚拟的分歧,有可能会让大家触目崩心:无论如何,现实中的武器装备都是为了达到任务目标而设计的,并非为了达到独霸一方彻底碾压敌方的某款武器装备而设计。一切的结果,是向各种条件妥协的最佳结果。得梅因级也一样,她们无法逃脱这个定律。诚然,得梅因级继承了美巡一贯的设计优点,但是指望她们在游戏里按照虚拟世界的规律和游戏守则去碾压、击败敌人,获得绝对的优势,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里我的文章也会出现一个分水岭:现实与虚拟。

现实:
得梅因级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几个:
使用三联装8英寸55倍径MK16型舰炮使用自动装填带来了计划所需的射速和投射量优势,同时也带来了重量增加问题、防护改动问题、弹药库扩大带来的船体结构问题。“就像舰船局在6月预言的那样,增大的弹药库体积对设计有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弹药库增高到第三甲板,主装甲带向前延伸,而之前的巡洋舰弹药库都在水线下。 ”
由于旧日本帝国海军使用的俯冲攻击和穿甲航弹,美军起初使用的厄利空和博福斯对于巡洋舰来说,火力密度与毁伤仍然不足以完全保护好自身,因此还需要提升舰船本身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空装甲。
“计划中的新式重巡洋舰能够完成巡洋舰的全部重要职能:摧毁轻巡洋舰,航运袭击,警戒掩护,侦察,岸轰,以及作为特混舰队的一员直面水面和空中威胁。这样一艘船特别适合伴随航母进入敌方海域开展进攻作战。”这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得梅因级的真正任务目标。
因此,得梅因级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去平衡增重问题、防空问题。在炮战的攻击性问题上,领先时代的高精度火控、雷达还有最大投射量的主炮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以,得梅因级选择在对舰炮击防护上做出了妥协和一些牺牲:
“7月29日的一份手写笔记要求建造一艘改进型“俄勒冈城”级巡洋舰,像“伍斯特”级那样加强甲板防护;该舰不准备加强对巡洋舰8英寸主炮的防护能力,有着和之前的一样的6-4英寸主装甲带。增加的甲板装甲不是为了提高免疫区远界(虽然确实能这样),而是为了应对空中威胁。 ”俄勒冈级是巴尔的摩级的改进版本,得梅因级的防护设计是基于俄勒冈级去延伸的。而对于巴尔的摩级的防护,去满足“摧毁轻巡洋舰”的职能已然足够。因为和之前的一样的6-4英寸主装甲带足以“在15700到28000码(得梅因注:14.3千米~25.5千米)免疫初速2800英尺每秒、重260磅的8英寸炮弹”。因此,在这个距离上,基本上对于轻巡洋舰已经有足够的防护。
而在对空上,问题就很多了。首先,在1943年,日军航母的航弹攻击仍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大黄蜂号的损失,个人认为证明了一些战争后期美军才发现的问题:当时的防空是十防九空避免投弹命中,但是即使被击落无法正常投弹的飞机也有可能没有被完全击毁,还有机会继续向舰船发起另类的进攻,而战舰自身的防护并不足以保护好自己(“日本一架俯冲轰炸机在受损后撞过大黄蜂号的烟囱,飞越舰岛信号塔,然后撞入飞行甲板,引爆第一枚炸弹。炸弹炸开飞行甲板后,飞机残骸跌入下层甲板内,又再引爆另一枚炸弹。”)。另一个问题就是日军使用的穿甲航弹十分具有攻击性,足以贯穿舰体造成致命伤害。(“两分钟后,大黄蜂号舰岛后被两枚炸弹击中:首枚炸弹贯穿了飞行甲板、下层甲板及机库甲板,一直到第四层甲板才爆炸,在储存库引发大火;第二枚炸弹则在舰岛后方的防空炮塔附近爆炸。不久大黄蜂号遭到第三架轰炸机攻击,其炸弹仅仅飞越舰岛,穿过舰岛前方的飞行甲板,然后一直贯穿至第四层甲板,最后在左舷的水兵餐厅爆炸”)。航母的防空火力密度已经比重巡洋舰强很多了,然而仍然不能保证自身不被命中,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去提升巡洋舰自身的对空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德国人研制的弗里茨X投入实战也证明船体本身具有对航空炸弹防护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一切的前提是——在重量可控的范围内。所以设计师选择了放弃为得梅因级增加对炮弹的防护,转而选择了引入战列舰上的设计:“在主甲板敷设一层炸弹甲板”,这一层对空防护无可避免的带来的就是重量的再次增长。
由此,在炮战能力上的牺牲就来了:
“总委员会确定的每门炮备弹量为150发。为了避免出现和一众旧式战列舰一样的超载现象,军械局决定每座炮塔能够允许存放的炮弹数量只能限制在450发”
“作为一种减重措施,防破片装甲从1英寸削减到0.75英寸STS。8英寸炮和5英寸炮指挥仪的线缆竖井分别为1.5英寸和1英寸STS”
“通过运行4台1250KW主汽轮发电机中的2台再加上2台位于动力舱首尾的850KW应急柴油发电机来满足战斗供电,这样可以削减汽轮发电机的重量来减重;防破片装甲从40磅STS削减到30磅STS,因为战争经验表明,30磅(0.75英寸)的装甲足以防护8英寸炮弹的破片和最大500磅的炸弹,这个改动能节省约150吨重量;居住设施和补给品基于1500名官兵设计,通过预留额外299个应急铺位及其补给品来满足海军人事局规定的1799人要求 ”
“他们没办法阻止这样的重磅炸弹穿入装甲盒,但如果装甲盒内被重型装甲横舱壁划为多个区域可以有效减少损伤。所以,多余的吨位用于增加4个2.5英寸的STS舱壁,可以阻挡16英寸炮弹的破片,控制高达3000磅穿甲航弹的毁伤 ”
“1944年3月16日的一场设计会议决定,把横向装甲隔壁从6英寸削减到5英寸。装甲盒内的防弹舱壁从4个2.5英寸改为7个30磅STS,把弹药库、主机和辅机舱隔开。”
而这就意味着,得梅因级的对炮击防护相对之前的重巡,为了减重反而削弱了,而最终双联装3英寸防空炮的加入,得梅因级的重量再次上升,又一次削弱了得梅因级的装甲换取对空。可以说,得梅因级的装甲防护不增反降了,而美巡最常被各位研究者诟病的点“追求防护强度而牺牲防护范围;对于水中弹防御弱”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但是无论如何改动,绝对是满足其设计最初的任务目标“摧毁轻巡洋舰,航运袭击,警戒掩护,侦察,岸轰,以及作为特混舰队的一员直面水面和空中威胁”的。因此,得梅因级在现实里做出的这一切牺牲就是值得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得梅因级完成每一项作战指标。
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认为得梅因级在现实里作为集大成者,就拥有碾压一切二战中后期舰船的能力——因为她们的任务从来就不是与战列舰或是重巡洋舰交火并分出胜负。设计者所做的,就是在有限的重量下,设计出最优方案,去完成得梅因级该完成的任务。我个人认为也正是因为违背这个永远逃不开的现实定律,不愿意牺牲任何一项指标,苏联想要设计的“一种火炮、防护、航速均优于“得梅因”级的新型“中型”巡洋舰”——66计划或许才会失败吧。

游戏:
如果你能理解并认可我上面所说的话,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说这个定律是现实与虚拟的分水岭。人们觉得在《战争雷霆》中,得梅因级作为最后的全火炮重巡被还原了装甲,就理应与同级6.3分房的重巡、战列一决高下,拥有比同级美巡更好的装甲,去碾压同级的巡洋,与战列打个55开。当人们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忽略了得梅因级的现实设计意义,抛开了得梅因级的定位。
所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在《战争雷霆》中得梅因级这么弱。当然为了防止有人杠我,我这里把战绩放出来好吧,请不要说我没玩过不懂这船。

与得梅因级牺牲对炮防护加强对空防护完全相反的任务目标
在《战争雷霆》中,由于AI过高的对空精度,在高权重舰船附近4~6KM的中低空均是飞机的禁飞区,在这样糟糕的防空环境下,只有轰炸机在极高空才能够投弹,精度也是低的可怜,我基本上在得梅因的房间里看不见任何飞机能够通过投弹击沉舰艇,甚至看不见飞机。这种情况下,得梅因级牺牲强化对炮装甲强化对空防护反而成了多此一举。
过高的炮击精度和炮战距离
得梅因级设计的装甲防护是在14.3千米~25.5千米上免疫8英寸炮弹,然而《战争雷霆》里战舰的交战距离是从13KM甚至更近开始,能摸到5KM甚至对面脸上。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与得梅因级的设计交战距离防护背道而驰,距离越近穿深越高我想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加上《战争雷霆》的海战大家的命中率肯定都比现实里都偏高的20%命中率还要高。这样的精度下,海战从追求命中,使用投射量破坏,就变成了追求精度,追求精准殉爆敌方要害。在这种情况下装甲“退步”的得梅因级离设计者想到的防护距离就更远了。而且,新炮导致的弹药库体积增大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这也就是为什么得梅因级的2号炮塔容易被爆。另一方面,美巡侧重的防护正是重点防护,尤其是水平装甲。仔细思考我的话,有位UP开得梅因号在5KM卖头被68型打爆弹药架说是 得梅因弹药库殉爆BUG到底修没修他不好说 是不是对于得梅因级有着过高的期待了呢?
与设计目的完全不同的交战对手
得梅因级设计的交战对手就是轻巡洋舰,而在《战争雷霆》的分房中,得梅因级碰到的往往是重巡洋舰和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在这种情况下,早已超出了得梅因级设计的防护水平。
弹种与机制
在《战争雷霆》中,毕竟是游戏,必须要有一个衡量单位被摧毁的指标,船员数量应运而生。在AP无法击穿或后效不好无法减员的情况下,大多数玩家会选择转而使用HE攻击舰艇上层建筑造成破坏,尤其是轻巡洋舰。这种炮弹在现实海战的确有所使用,但是从来就不是为了快速减员,而是为了快速击毁敌方火控和观瞄,使敌方快速退出战斗。而得梅因级所做的,减少STS防破片装甲,恰恰为这个游戏里的机制创造了机会,导致得梅因级对于HE的抗性相较其她舰艇也有所减弱,减员速度也变快了。
较低的船员组等级
在《战争雷霆》中的海战成员组加点中,有一项叫应变能力的参数,该参数决定了船舶运转所需的最低人数(人话就是增加你游戏里左下角那个百分数,你的血条上限,这个参数没点满开局就不是100%)。在这种情况下,被大幅减员后,如果被命中扬弹器,也就是炮塔下面那个圆的部分导致殉爆,会扣掉40%左右的成员,起火,并概率附加漏水,该参数较低的玩家剩余40%左右血量殉爆扬弹器就会被秒杀,形成一个“我怎么被殉爆死了,得梅因级真脆”的错觉。

总结:
得梅因级的设计,某种意义上正是设计师在对舰防护与对空防护的选择之间做出选择的结果。既然重量上限已经锁死,要增强对空防护,就必须牺牲一部分对舰防护,这是妥协的结果,也是为了完成重巡洋舰任务的最佳方案。
“无论如何,现实中的武器装备都是为了达到任务目标而设计的,并非为了达到独霸一方彻底碾压敌方的某款武器装备而设计。一切的结果,是向各种条件妥协的最佳结果。”当任何一款武器的设计选择违背了这条定律,并且不愿意牺牲,不愿意向任何一个条件妥协,它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