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心理学之“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Dark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在第一项试验中,自愿者们先观看一段假想广告片,探讨主人公是否会因为上班迟到而可能发生具有攻击性的行为。结果发现,置身在灯光较强房间的自愿者,大多都认为广告片主人公可能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在第二项试验中, 研究人员让另外两组自愿者对一组词汇所表达的情绪感觉进行分类,如积极词、消极词和中立词等。结果发现,置身在灯光较强房间里的自愿者认为“鲜花”和“微笑”等 词汇更积极,而“牙医”和“医学”等词汇更消极。两组参试者对中立词汇的评价没有区别。
相对来说,黑夜能够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在白天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面对任何人,总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在心理学中,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
黑夜的时候,人们的感知降到很低,就意味着更加安全,同时,黑夜的空间也让人有了一层伪装的空间,这时候能够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如同白天一般在意行为细节而导致产生的距离感。
另一方面,黑夜中,双方交谈所给予的由于地位、身份等所产生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利于能够更加愉快地交流。
约会双方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因此很容易降低警惕感,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之下,接近对方的可能性会比在光线更亮的地方高得多
将“黑暗效应”应用于爱情,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懂得在爱情之中注意时间和环境因素的人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