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懂了色彩构成,却依然做不好色彩设计?

即使懂了色彩构成,却依然做不好色彩设计?
色彩构成研究更多的是色彩产生的原理,比如色彩三要素,色立体,色环以及提供出一个基本的色彩搭配方式。比如对比方式,调和方式,以及色彩给人联想的情感特征或文化特征。

主要课程内容是色彩设计,色彩构成➡网上自学,色彩构成与色彩设计的运用➡空间色彩实战法则。

第一步:明确色彩设计的目的?
1,宏观角度:
①色彩设计的目的就是设计诱因,解决什么问题,设计意图是否精准传达,空间情感是否表达准确。

- 在较小空间情况下,选择低饱和度,偏冷的色彩能更好的扩大空间的尺度感受。

- 色彩也可以调节光线和温度。

- 采光弱,空间多用明亮色,而采光墙可以选择暗色冷色来凸显空间的格调。


- 在很多商业空间也会利用色彩强化商品集中拜摆放的视觉特征,更底层的逻辑是运用图底关系的表达手法。


- 集中摆放的商品利用背景统一颜色,从远处观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丰富了这一系列商品的整体造型,与此同时建立商品与空间的联系。


②形成视觉诱导:
- 比如大型商业空间,行对个性具有标志性色彩形成的区域性,能对消费者产生诱导心理,起到一个提示作用。

- 成熟品牌的相同点就是运用独特个性的标识,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 色彩本身并没有个性,当品牌结合自身文化形成属于品牌的色彩搭配体系,通过人与商品之间的互动交流。色彩对于空间环境的衬托是对消费者起到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②改善性格,对抗压力,顺应空间体验者当下行为的情绪:


不错的建筑......╰( ̄ω ̄o)
发现设计诱因的能力


2,微观角度:
运用逻辑,思维模型➡空间色彩实战法则

总结:宏观视角:确定想要什么样的感受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塑造什么样的氛围。在微观视角下,具体体现空间呈现的美感,以及色彩之间的平衡,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是引导与辩证的相互循环的过程,从为什么做到怎么做,两个目标相辅相成。


第二步:如何高效积累图示,产生灵感?
大脑积累的有效图示不足,将色彩构成的知识点转变成大脑里的基本图示。

怎样积累有效的图示?
①多看——建立在有逻辑的看上,解析过程强化设计逻辑在脑海中担当基本图示的印象,从而转变为自己做设计过程中有用的信息。

②总结——相对感性的概念进行总结,比如空间给你的感受用关键词提取,脑补与之毫无关联但在情绪表达相近的图片素材。
由可视元素客观分析到感性的发散思考,提升审美能力的步骤。

③输出——运用设计方法的底层逻辑去解析优秀作品,优点,缺点,如何完善?

④拓展与创意——除了看设计作品,也要看其他领域与具有形式美感的题材内容,建筑,空间,插画,摄影,电影,音乐等等。

总结:理清楚色彩设计与空间的关系,它与材料,光影,形体的配合,了解同一种空间或同一种氛围,可以表达的选择性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