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1章,说的都是先天一气(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摘抄的是前两章,因为81章太多了,今天尝试继续摘抄四章:第三章至第六章
第三章 安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说的是元神当家,识神退位。不尚贤是“不要有分别心”,居于中间的空无状态,后天意识有一丝一毫,这个门就是不给你开。
入静进入深深的“无意识”状态,进入大脑质层,那是人人本来就有的大智慧世界。老子说的没法命名的“道”就在里面,内心的小孩、无位真人就在里面,当你的心出现片刻的真静时,就是元神闪现的一刻,元神为阴自动去抱身体内的阳气,阴阳一交火,放出闪电般的能量,这一刻道家叫玄关开启,进入天人相应的自动化程序中。
别小看这一片刻的清净,不信你试试,没有多年的禅定功夫,根本无法达到。这是一种功力,定能开慧。做事时心念是守一,不做事时也是一的简单状态。没有分别心,不外求,心就不乱,降服自己的后天意识心,才能进入先天自然之心主宰一切的境界。
那个妙有的世界,首先要降伏其心,识神退位,请出元神,从有为入无为。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常让自己无知无欲,存一念于静中,故不敢为争为盗,以乱我心。当玄关没开的时候,要入静练习,这是有为。但是,那个太和一炁不是练出来的,是静中自然来的,为无为,什么事也不做,也是一件事,做的就是这件事。入静什么都不知道了,她就来了。
大道本来平常,没有什么新颖奇异,只要注重修心养心,重内轻外,神静如山,常常抱一守中,自然与道携行。
第四章道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讲的是见道的情景,也是玄关开启,天地的炁与人体接通那一刻的景象。
道是什么,太和一炁,充满乾坤,包乎天地,浩浩无涯。先是下玄关开,当天地的灵阳之炁突然灌满全身的时候,她是无穷无尽的,用之不穷。
把后天的聪明才智、个人习性等东西降服。人心死,道心生。性光发生是上玄关开了的标志,上下玄关都开了,上下阴阳鱼眼都开启,人体太极图就绘制完毕,紧接着发生的就是阴阳二气的相吸相冲,到冲的地步才叫作和,冲气以为和,才体会道之妙。
婴儿一现,我不知是谁之子,在杳冥之中,我不知有我,进入无知无欲的混沌状态。道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际,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是谁家的孩子。 分不清是我自己的炁在动还是天地之炁在动。这个见道的景象,是玄关开启时的身心体验。因此,玄关不开,见到的只是学者文字上的道。
有时正在看书写字,忽觉腿部有炁腾起,上交中宫;有时真炁会于中宫,有时真炁自脚心升起,有时好似身后有炁推动,有时炁来甚速,迅即在中宫抱团结胎,有时感觉混沌……种种景象,变化万千,非笔墨所能尽述。
玄关开启,天地的阴阳之气注入体内。元神元精在出生前是阴阳合一的太和一炁,出生后就各奔东西,被分至在心和肾,牛郎织女隔天河而居。织女被后天意识心打入深宫,牛郎被人欲消耗得日渐消瘦。当人能觉醒,入静识神退位,固炁保精,待到精满炁足神全时,牛郎织女重相会,他们早就认识,熟悉得很,自动拥抱成团,相拥撞击出的阴阳合一的能量,就叫道冲。
上下玄关开启,两眉之间见到性光,元神现。下面阴跷穴开启,好像一股热能忽然放出,性欲炽烈,那就是元精现的景象。元神、元精在人体中部的黄庭会合,这对久别的夫妻扭成一团,就是道冲。
这里有两个关口,第一是你能否真静,把元神请出来,那是无位真人,无中开的一道门。第二关是元精发动时性欲特别强,你能不能平心静气地炼精化气,是不是管不住自己去性行为,把元精耗散掉。
这两个关都需要定力,要知道这对真夫妻出来是多么宝贵,你就会珍惜,就比较容易过这两关,这两关过了,才会有下一步的道冲体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讲的开上下玄关的因果联系,挫其锐就是无我,性光就会出现。性光往下照耀中土。让元神、元精打成一片,天地的大元气才会前来。
第五章 虚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讲的是用默用虚,先天一炁就会越来越多。天地不仁是天地不知道自己的仁,就养育了万物。一炁主宰万物,而万物感天地化育之德,没有形迹,正是至仁也。天地给予了万物生命,自己却不知道,把万物都不看在眼里,轻贱如草芥。这个生育了一切的仁慈母亲,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多伟大的事情,这就是至仁。
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上仁不仁 ”处而修己,给这个身体做了很多很重大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叫圣人不仁。
天地不仁,无声无息,一开一合,像个大风箱。天地以无来修身,就像风箱以空来作为,以无为而为。所以修身用虚而不屈,虚之极而动方生,一动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
守中是神,守在阴阳平衡点上,生气的起始,只有守在这个上面,生气才会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守中就是似守非守,元神守,识神配合协作。完全是元神的空无,完全无为就不存在守的问题,有守就是有为,守过了就是识神专权,生气就立刻停止不出来了。比如,你一抬眼,看到一个人脑袋周围有光圈,那是你里面的元神看到的,你的意识之神只是个帮手,但是,你一动念,想看个仔细,那光就消失了。你只有不动念,似看非看地斜眼瞄着,而你心里的眼睛,你的元神才会定定地把那光看个究竟。
人体的胎息与风箱十分相像。胎息是把口鼻呼吸几乎关掉,腹部自然一鼓一鼓的,这个人体的风箱里面有无极真人,胎息的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时自得。
不以鼻口呼吸。胎息练成功,元神就上岗了。
用虚、用空、用无、用元神,先天真东西才会来,用实、用有、用识神,那都是后天的东西,都不是老子说的先天一炁之道。
第六章 成象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上一章用虚的继续。人一落生后,先天的宝玉就掉入泥潭。这个泥潭的腐蚀性非常厉害,不是捞出来擦擦就能干净的,不经过车床的打磨,很难见到美玉的本色,怎么办,老子用通篇的道德经给出了下手的功夫,既用虚、用空、用无的玄关的开启。
人的存在,也是这个虚灵的作用,如果虚灵在人就在,虚灵离开,人就消失了。这个看不见的才是生命的真主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没有这个虚灵立刻就分解。人在用心、劳碌的时候,虚灵就被埋没,虚灵的能量从眼耳鼻舌身意中散尽,这就是普通人的活法,这个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的虚灵之门,成为了普通人的“死户”。
而修身的圣人,他们善于保养虚灵,清心寡欲,让虚灵显示她的神采,向外的耗散尽量减少,向内的凝聚尽量增多,使虚灵的原始能量得到丰沛的保全,并且可以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决定因素的虚灵在一般人的死户,在圣人这里就变成了“生门”。
养生的真正含义就是养元神,因为元神决定着向生,肉体不过是元神的房子,养身体那些人为的忙乎,更多地消耗无为元神的能量,不能长生,还会短命。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门、阴阳之门、动静之门、玄妙之门,也是生死之门。虚灵在玄牝之门静坐,垂帘内观,混沌无知。忽然一觉而动,道心生,无中生出有来。不要死死守住丹田,在不内不外处,观其升降往来,所为出玄入牝,你的虚灵在哪里,出也不是,入也不是,在出入之间,动静之间既是。借空洞之玄牝,养虚灵之谷神,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便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忘掉这个身体的存在,这个肉山才像空谷,虚灵才能显现。这个虚灵是阴,是织女,肉体上的精炁是阳是牛郎,阴一显,自动就把阳吸引过来,阴阳一合,像黑夜中对火一样,立刻擦出火花,产出白光,虚室生白,这就是那真一之炁,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没有一刻停息。
元神常为我身之主,自是所炼之丹,必成天然大丹。
无中生妙有,有无一立,妙窍齐开,玄牝立焉。这个虚窍中一开一合、一上一下之动,是阴阳合一之真气,神气完全合一生出的先天一炁,人天贯通一体,才叫有无窍、生死门。静则无形,动则有象,动也不是,静也不是,动静之间,才是人的虚灵本来面目。
等先天一炁用胎息的办法调动出来了,天母的大元气,永远用不完,叫用之不勤。
原文出处韩金英的《内心的小孩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