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介绍(2)

自我关怀的作用:提升心理弹性
消极情绪会让人视野局限,注意狭窄,以应付眼前的威胁性刺激;而积极情绪则会让人扩大注意范围,看到更多的机会。心理弹性低的个体容易陷入消极体验中无法自拔,而对痛苦的抗拒只会令折磨加剧,每一次做出有意识地一致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的尝试,似乎都只会让这些想法和情绪变得更加强化。高度自我关怀的个体更少地抑制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更不容易为此感到孤立无援他们更容易接受,这来源于对自己的伤痛可以得到关怀的相信所带来的安全感。
自我关怀不是用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而是拥抱消极情绪,也就是说,自我关怀并不能消除消极体验,只是让处于消极体验中的个体同时感受到被关爱的积极体验。
此外,自我关怀还能够减少共情疲劳。关怀他人的过程中,越是敏感、富有同理心的个体,越容易产生关怀疲劳(持续关照他人导致的一种精力枯竭),因为他们非常深刻地体验着别人的痛苦。对于这类人群,提升自我关怀可以降低关怀疲劳,当自己产生了疲倦感时,自我关怀的习惯会让个体停下来关心自己的情绪需求,承认每天处理这种高强度的灾难有多么困难,认识到照顾者与受害者一样艰辛,一样值得关照。所以,自我关怀允许我们做好充足的内部准备,而不会产生因帮助他人而变得枯竭的惨状。
自我关怀与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的一个体现是自尊。
詹姆斯认为,自尊是“在重要领域的胜任感”,由此,可以发现提升自尊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只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将其重要性提升,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看重的方面。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价值来自于镜中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在他人眼中表现得如何),自尊不仅来自自己的评价,也来自对他人评价的感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正面的,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研究发现,与亲密朋友和家人相比,自尊受陌生人的影响更大。
还有一种自尊,是“视情况而异的自我价值”,当自己成功时,就会感觉存在十分有价值,而一旦失败,就会感知到自己毫无价值。自我价值的总体感觉越是取决于特定生活领域的成功时,在失败时就会越痛苦。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有对错二元思维的影响:对错二元思维会让人产生如果我有缺陷那么就没有价值的自我认知。
然而,自尊作为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并不能够完全代表真实的自我(高自尊并不是和“我是一个好人”相联系,而是与“我认为我是一个好人”相联系的)。有人(福柯)指出“自我”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感知,只是习惯性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代表性写照。自我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努力为贴了一个“好”的标签就能够一劳永逸的物体。结合建构主义的理论,自我是在我们经历的积累和对经历的解读(经验)的生成物,只要我们有了新的体验或是用了新的角度去解释过去的事件,自我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自我关怀并不是试图去获取、定义自我的价值或实质,只是静观对待此时此刻的体验,并意识到这是时刻变化和暂时的(只是对当下的一种感知),自我关怀的良好感包含了对脆弱和不完美的接纳,我们真正的价值存在于能够感知的、有意识的生物体的核心体验中。因而自我关怀所得到的自我价值感会更稳定一些。
自我关怀与成长动机
害怕失败可能是成长的动力之一,如果将其做为主要动力,让恐惧焦虑驱动自己前进,就可能会损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事物的信心),并产生自我设障。比如,前进是基于不落后的焦虑,不被抛弃的恐惧,那么失败的结果就显得非常可怕,于是,为了避免损伤自我,我们就会在行为上出现消极倦怠以使得失败时以“自我懈怠”而不是“能力匮乏”、“没有价值”来解释。
相比于恐惧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紧张压力(杏仁核超负荷运作产生大量皮质醇),自我关怀的爱能够让人自信和安全(有部分是源于催产素的产生),同时也能够让人做能够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事情。
如果将自我关怀作为一种基础,而不是不断地批评自己让恐惧感驱动自己,更可能让人进入任务卷入式学习(德维克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任务卷入学习,以学习为目标,希望从中收获一些什么,动力是源于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另一类是自我卷入的学习,更倾向于表现给别人以证明自己,是一种以表现为目标的学习)。自我关怀者之所以更容易拥有学习目标,是因为在面临学习上的失败时,失败不会损伤其全部自我,失败会被视为一种成长机会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
自我关怀与爱情
一些人渴望爱,希望在爱中得到伴侣更进一步的接纳与认可,期望有一个外在的人来拯救自己,让对方用无条件的爱来促成自己的疗愈,让自己从自我批评的循坏中走出来。但是,很少有这样的人出现,即便是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咨询师,也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咨访关系结束时)。然而,希望对方接受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对真实自我的态度(如别人能够无条件爱自己,于是自己也能够鼓起勇气爱自己),其实质也是需要我们真心地认可自己。所以,在未遇到那样的人之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关怀让自己渐渐地被自己接纳。
缺乏关怀自我的个体进入亲密关系后,在面临矛盾时,容易出现:双方都在争着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但最后没有一个人听进去。如果个体习惯了自我关怀,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冲突时就更容易进入一种被接纳、被爱的状态,获得强大的情绪资源,安抚好自己后,去关爱、支持另一半。
此外,自我关怀能够提升对关系的满足感:当我们对自己对爱和支持的需求在自我关怀中得到满足时,会让人更易接受“我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完美的”,去享受与伴侣的关系而不是拿其去和理想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