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
中印交恶不出意料满网都是充斥嘲笑印度的声音,直到我看到一位和蔼的老者也同样深陷其中于是想到了这个问题,无论人类活的时间多长或知识储备或环境素养也无法摆脱自幼就灌输的人为概念。
爱国

我特别讨厌自己的其中一种人格这要从上学时说起,911事件发生后全校广播而我也跟着全校师生如忽然加热到100度的水一样瞬间高潮,另一件就是一提起印度就会有一种站在整个印度金字塔顶端的优越感。而这种人格让我无法平心静气的对待与我想法相左的或自觉肤浅人的批评,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生在当年的德国一定不会是那个不行nazi礼的人。
但希特勒真的就是那么十恶不赦么?要想打败你的敌人就应该先去了解它,可直到了解之后又有了另一个答案,一战莫名其妙的战败和过于严厉的惩罚怎使得一个民族冷静呢?人类很难逃离这种社会性,所以从小就开始被编码的记忆又塑型成了虚假的意识。
——大脑是狡猾的,当这意识在环境中可以获得利益时便获得滋养;大脑是愚蠢的,又是这意识把自己死死的困在了那个环境里,且获利越大受局限越深。
正义

一战战败的德国终成了二战的德国,这几乎是必然,而偏激的德国又怎么可能承担得起管理太复杂的世界。毕竟愤怒与理智天然对立,但德国的成长史又像极了黑人的成长史,起初是战败的奴隶之后开始反抗,一系列过激的举动又加深了固有印象,“瞧,奴隶就是奴隶”。
所以这种评价真的是正义么?当角度不同答案对立,但又很少人不站在本已确立的被大众认可的角度去评判,只不过是按照被编码后的“直觉”。
所谓的正义也只是自我认定的借口,比如反派角色之所以话多也只是希望逻辑自洽。二战后的德国最终获得统一,扔掉了很多多余的东西发展而后获得了尊敬。
——屈辱如同核能,如若用感性去燃烧也许是通向地狱的入口,唯有理性才可将能量转化成力量保持恒定。
道德

据说迈克尔杰克逊一生心理年龄只停留在幼儿期,84年他作了一首《We are the world》,不过93年之后他的作曲风格却像变了一个人。
我认为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力量驱使着这种转变,污蔑和背叛的确是致使天使陨落的杀手锏,而直到09年杰克逊去世一直与痛苦相随,是什么原因使得受难者同时受到心理上的惩罚?我想这种巨大的不公平仍旧是人脑工作原理造成的,道德是把双刃剑,当自我认知的道德与外界规则发生冲突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愤怒和怨恨,而后开始变弱想寻求母亲的保护回到幼年人格最后被那痛苦打败,但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世界有阳光和彩虹同样会有阴沟和污秽的时候反而会获得本“世界该如此”的平静,就像生产力发展是必然规律但“更优秀”并非一定会替代保守势力,黑与白博弈又同时存在,承受危险是挑战者的宿命。
可惜孩子的童真最后没有战胜成年人的染指,只是反过来就对了么?成年人踏空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为对世界的误解而补课。
——既然想要用爱来弥合世界却丝毫不知道暗面怎么行,毕竟呆在白天里的月亮想要照耀全世界是丝毫没有用处的,除了偶尔遮挡下太阳。
感性

大概很多人都听过爱因斯坦给世界的答案,究竟是真是假并不想过多追究,不过很多影视作品都已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最近刚结束的《西部世界第三季》,HBO吾心向往之~
既然感性中有太多的无知和偏见为何仍要强调呢?美国黑人推雕塑运动似乎要烧到了林肯,我曾试图用理性去解释历史应归于历史的论点但发现可能还不够深刻。
诚然也许林肯当年也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理性解释历史中的人物可能都或多或少使我们失望,但纪念他们很多时候并非纪念真实的本人,更多的是强调存在人们心中的那个理想中的偶像和方向。这些雕塑就像指南针,提醒着我们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如果用理性分析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过是一种投资行为,但真理指的仅仅只是最露骨的那面么?——真理是最迷茫时的明灯,是在要被愤怒和仇恨吞噬时的洒脱,是跌入尘埃看不清未来的坚定,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悠然。
“爱”这个答案虽然很虚很不切实际,但却是在冰冷的规律中能寻找到的最温暖,它就像玻色子费米子外的任意子不受规律约束,改变线性中的“不确定”。
比如我总是被一些社会问题所吸引,大概是认为自己是一束光“这个世界没我并不行”的使命感,就像“自勉为王”的斗士,不过同时人脑会在“胜了又胜”的强化之下变得偏激和傲慢,就像生怕丢失皇冠而惦记,直到听到《追光者》。
“美好”兴许单薄,改变不了宏奥邃沉的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让人从情绪泥沼中抽离出来,“爱世人者皆为困兽”是因为过多苛责,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会不会被赞同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重要的是经历过、思考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