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个人观感
今天看完流浪地球2,个人评价是7至7.5(10分满分)。如果之前没有在科幻作品接触过太空电梯的话可以再加0.5。(2月16日修改:越想越不对劲,修改评分:不合格。理由在另一篇阿凡达感想里。)
整体来说流浪地球2要表达的故事是基本完整,还算流畅的。但可能因为要埋下3的伏笔导致有些线索没有收尾,例如moss在2044之前已经存在,那它是怎么来的?谁可以预知未来?为什么可以预知未来?科幻的各种概念,物品都融入了故事里面(虽然有些值得吐槽),并且顺利的把故事讲完,也能引起一定的科技人文思考。特效视觉冲击方面个人评价非常不错,但本人对这方面不注重,所以加分不多。整部电影来看,评分毫无疑问在及格线以上。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点:在月球布置核弹阶段,有一些镜头非常唯美也有科幻感。同时结尾阶段的宇航员牺牲,水底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是非常能调动观众情绪的。

说完优点,接下来就是缺点了。但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最多只能算是吐槽。
观看门槛:流浪地球2是有观看门槛的,里面有很多科学术语和概念。虽然大部分都不影响剧情理解,但也是会造成影响的。例如李雪健劝美国官员继续支持移山计划,拿出了旅行者拍摄地球的照片。如果不了解旅行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旅行者是现在距离太阳最远的人造物),可能就不会理解为什么美国官员会被说服了。整体来说虽然有观影门槛,不大。但其他没有观影门槛的电影比起来就是大劣势了。
节奏:整部流浪地球可以分为3部分。2044年危机,月球点火到14年后上传丫丫,结尾解决问题阶段。其中第二,三部分比较统一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没有问题,但和第二部分连在一起有一定的割裂感。第一部分特别是吴京训练时用如此轻松诙谐的表现手法,哪怕和那三个人打斗都要皮一下。一进入第二阶段就开始苦大仇深起来(一点包袱都没有),第三部分虽然又有一两个梗(北京房价,医保),整体氛围还是非常严肃的。既然第二三部分走如此严肃的风格,第一部分就算剧本写的轻松愉快,呈现出来的手法也不应如此。
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接近3个小时的电影,同时有着大量科学术语和概念,而且信息量非常的大,要求观众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但一般观众的注意力也就能集中20分钟左右。例如一般看的电视,电影信息量不大观众投入的注意力不多也能获取全部信息,而一遇到信息量大的电影还是按照习惯投入的注意力不够多导致获取信息有缺失,之后越来越看不懂。同时西方的影视作品在编排上很成熟,当15至20分钟会安排一个爆点让观众注意力重新集中。而流2在第二部分信息很大,但没有足够的爆点(视觉冲击,笑点,情感共鸣等)来让观众重新集中注意力。
我对吴京这演员没有任何负面的看法,但在流浪地球2中有关他的剧情,节奏不是很好。作为前传,人人都知道吴京会活下来。导致他孤身一人在月球装5颗核弹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正一定会活下来就看他怎么离开吧。第一部分个人感觉就是为吴京个人和炫特效而设。纵观全片刘德华那条线是流2的核心,沙溢的角色完全可以作为重要角色来描写。吴京作为沙的徒弟在描写沙的过程中穿插吴恋爱,结婚,面试的过程,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讲其他事情或者缩短整片的时长。现在这样以吴为核心来描写,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故事推进不多。
细节打磨不够:例如那个黑人在2044年说没有转正所以没有医保。最后2058年了还说没有医保?可能我见识浅薄,没有领会到这里笑点。唯一想到就是14年都没有医保,是不是编剧搞错了?例如李雪健最后问秘书公不公平时,我还以为秘书会回答之前她问李雪健公不公平时得到的答案,结果李雪健直接自顾自的说了。还有在图犯事,马去探监找他去北京做任务时,问他后不后悔。以图的性格根本不会也不需要回答这问题,这里图的回答显得很多余。还有图和马都是数字生命的相关人士,月球点火这种大事居然交给这种人难道没有政审的吗?2044至2058的14年之间是图掩饰的太好还是本朝相关人员不作为居然没有发现图的意志不坚定。可能我脸盲,我怎么觉得有些角色2044的造型和2058比没有变化,例如黑人小哥,秘书。还有不愧是科幻电影图和马估计都50岁左右了还在当程序员,而现实是35岁程序员就没人要了(开个玩笑)。
各种直接打在屏幕上的信息,包括人名,各种事件的名称和倒计时。可能制作方也知道片里信息量大,想通过视觉的方式让观众对各种信息有更深的印象。但可能个人原因,不擅长记名字,除了吴京叫刘培强,其他人基本只记得姓不记得名。而各个事件名称就实在太直白了,“距离太空站坠落还有xx分”,“距离月球点火还有xx分”,“距离月球危机还有xx分”,“距离月球崩坏还有xx分”……看到这事件名称就猜到故事会怎么发展了,其中有猜不到的吗?有!月球危机发生前,至少我是没有猜出月球的出事方式,对地球的影响。而其他实在太直白了,削弱了观众的体验。既然你把流2当史诗片拍,你直接把这些事件当历史事件安个名称。如“xx纪念日”,“xx行动”这样让观众知道你要搞事从而提高注意力,又不会直接剧透。还有这无处不在的倒计时削弱了影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感。有些观众吐槽流2有很多“一分钟营救”,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一分钟营救”只有最后刘德华那里。不过看多了倒数,对最后的倒数没有感觉了而已。
镜头语言:我不是专业的,镜头就不多说了。大部分的镜头都不错,有些如前所说甚至唯美有科幻感。但有些镜头我觉得不够好,例如刘德华车祸和被电击枪打中时都用了超慢镜,但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还有吴京,沙溢在太空站重聚时那个围着不停转动的镜头,转的我当时头都晕了。你要表达两师徒重逢的感情直接给个近景好了,这样转想表达什么?总的来时镜头绝大部分都没有问题,但有一两个镜头可能我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吧。

接下来就是个人吐槽时间
整部片子的人文思想着眼点是李雪健在大会上说的15000年前文明的起点。人们团结,互助一步步把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进而呼吁各方团结,互助战胜困难。这个出发点很好,也有我国以和为贵等的思想。但作为我国的科幻电影,一定要有扬我国威的情节。你要扬我国威没有问题,你要团结互助也没有问题。但你这一边团结互助一边扬我国威就有问题了。就好像一边说我们平等交往,一边要人叫你爸爸。我个人看法是制作者不够自信,科幻作品都有高堡奇人这种作品。你直接把种花家安排成核心,有能力和责任调停各方关系就好了。当有人对某人种或地方有偏见时,再提出团结互助的核心思想,并要求对方牢记历史进而映照现实。现在这样实在太拧巴了。
对于流2里面的科幻工程的吐槽:对于太空电梯,我之前看过g复国所以太空电梯不是第一次了解了。当时第一次看到太空电梯时,以我浅薄的物理知识认为不可能。之后查了下资料知道有技术难题无法攻克。g复国里面首都塔的建造理论是直接推给米粒这神棍粒子的,流2对于太空电梯的建造理论好像没有讲解,不知道设定里面是怎么圆的。还有就是流浪地球计划,2500年的庞大计划听起来心潮澎湃。但以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各个阶段都有很多槽点,根本没有操作的可能和空间。但听古不驳古(听故事不要总想着抬杠),这些不要太计较。还有550系列,550a只有2分钟生命,14年,以半年番一倍计算550w是550c的2的28次方。所以丫丫变成69年12天,但影片最后又过了7年,550w居然没有继续升级?难道是因为少了一半人导致科技无法前进了吗?
对于数字生命的理解。流2里面流浪地球计划战胜了数字生命计划被执行。但我个人觉得数字生命这计划更有前途吧。影片中流浪地球计划的胜出也很强行,可以说是故意弱化数字生命的作用。而从最后图和丫丫都变成数字生命来看,作者并不否定数字生命。(这也是不爽的原因,开了头甚至已经讨论到中途却没了下文破坏作品的整体性)特别是马的最后台词“没有人类,没有文明”。我在想什么是人类,特别是科幻作品里面什么是人类?我截一段我很喜欢的小说里面的一段(虽然不是科幻小说):“深锁于灵魂之底的禁制,如果不能破除,就把魂魄打碎吧,粉碎了也就束缚不住了。一堆粉碎的魂渣,不能形成生命;受到过重伤害的肉体,无法维持生命;一个有机体仪器,更与生命无关。三件东西独立出来,都是死物,可造物之奇,就在万物组合之后产生的连锁效应,当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有灵魂,有肉体,有辅助肉体正常运作的机械,你能说……这不是生命?”。你也可以说数字生命只是复制,并不是真的人类意识。那我当他是人工智能好了,我再引用某up某视频里的话“丧失了人性的人类和拥有了人性的人工智能,究竟哪一个才更靠近真正的人类呢?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各位可以独自思考。我相信从今日算起过不了百年,历史就一定会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他的答案。”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流3会给出一个怎样的剧情很难说。
综合来看流浪地球2是一部合格线上的作品,也引发了一定的科幻,人文的思考(这是明显比1好的地方)。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节奏、细节、整体性上都有瑕疵,所以我给7-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