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11):子庚伐郑,二次弭兵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楚两国之间的直接战争为主,两国国内及其他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继位。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晋平公继位。 次年,许国国君许灵公向晋国请求迁都。晋国允许许国迁移,许国的大夫不同意迁都,许国内乱,晋国单独出兵进攻许国。郑国听说后跟从晋国的军队。同时晋国的荀偃和栾黡带兵攻打楚国,楚国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区湛河以北、西高皇旧村以北至北环路一带擂鼓台及落凫山南伸之慢坡),楚军大败南逃。晋军追击至楚国方城(方城,一说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说是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方城之内为楚国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公元前555年,晋国为了打击屡次攻伐自己盟国鲁国的齐灵公的嚣张气焰,率兵攻齐,郑简公竭尽全力为新主子效劳,亲自领兵参加讨伐。留守国内的子孔是亲楚派,想借国内空虚之机消灭亲晋的子展和子西等大夫,便派亲信赴楚求援兵。楚令尹子庚开始并没有同意,但志在北方的楚康王却认为这是个重图中原,再控郑国,实现自己称霸中原,匡扶社稷的千载难逢之机。再加之齐国是楚国的盟国,面对晋国的攻打,齐国也已派人向楚国请求楚国出兵相助。 客观而言,楚康王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楚兵挥师北上,既可消灭郑国亲晋力量,重新掌握郑国,又可牵制以晋国为主导的联军对齐国的进攻,可谓是一箭双雕。子庚明白了康王的战略意图后,坚决拥护,马上按照预定的战略战术依计行事,很快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其兵锋直指郑国都城,欲以子孔为内应,一举攻克郑国,将其纳入囊中之物。遗憾的是郑国的子展、子西得知子孔的企图后,加强了防守和警戒,两者无法联络,而郑简公得知郑国正在被楚进攻,心急如焚地找到晋平公,晋平公折转兵锋,回师来救。子庚得知消息,为了免于陷入夹击之中,只好撤兵回国,在经过现为平顶山的一个山头时,突遭暴风雪袭击,久居南方的楚兵水土不服,冻死冻死无数。 晋楚争霸,交相征伐至今已百余年。你征我伐,你侵我袭的争霸战,使两国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两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开始对他们的争霸之战形成明显的反作用力。 此时,晋国内部矛盾就很尖锐。公元前552年,晋国范氏与栾氏发生火并。栾盈出奔齐国。公元前550年,栾盈在齐庄公帮助下,潜回晋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洁大的反叛运动,叛乱虽被及时镇压,但晋国氏族日盛,内政尖锐,六卿专权,勾心斗角,公室日卑,国力下降的矛盾暴露无遗。同时,晋国的外部形势也日益陷于被动。因晋国对附属国征收十分沉重的赋税,属国的离心力已开始出现,不满之情已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大肆宣泄。晋面临国内矛盾重重、国外楚、秦、齐威胁,又恐属国生二心,故在公元前548年,不得不改变政策,对属国以礼相待,减轻求索,并进而考虑与楚再度弭兵。 此时的楚国,虽没有晋国那样严重的国内矛盾,但自鄢陵之战失败后,楚国也在开始走下坡路,与晋争夺与国时,往往处于劣势。楚康王面对日益上升的公族势力,也是寝食难安。虽然用“杀一儆百”的方式,杀令尹子南于大堂之上,但担心大权旁落的心理顾虑,仍然时时存在。在江淮流域,尽管屡次打败吴国的进攻,但为其所制,疲于奔命,使他常感分身无术,心力交瘁,再欲北上争霸,就有点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自鄢陵之战后,国内政局不稳,盟国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离心日显,都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都想息兵罢战,把原来的弭兵之盟变成现实。宋国地处楚晋两国中间地带,担任执政的向戌敏锐地洞察到了楚康王和晋平公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了弭兵罢战已是大势所趋势的信息。由于与晋国执政赵武,楚国楚令尹子木都有交情,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推动两国走上和平之旅的道路。 公元前546年,向戌先来到晋,提出弭兵问题,晋国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到了楚国,楚国考虑再三,虽认为楚晋结怨太深,一时难以和平相处,但还是同意一试。至齐,齐国先是犹豫,后考虑到晋、楚均同意弭兵,又怕失去民心,也就同意了。其他国家自然极力赞同。同年5月,楚、晋、滕、邾、齐、鲁、卫、陈、蔡、郑、曹、许等国政要受宋国向戌之邀,齐聚宋都商丘蒙门,共商和平大业,欲订罢战盟约。既为和平大会,各国所带之军都以篱笆为墙,不再挖沟,设垒,以示友好。与会国家虽然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晋、楚两个大国的态度。经向戌反复斡旋,晋、楚终于达成初步协议:各国罢战,晋楚并霸。规定晋的盟国必须朝楚,楚的盟国也要朝晋,奉晋、楚为共同霸主。由于秦、齐亦大国,所以规定秦不朝晋,齐不朝楚。而邾、滕分别为齐、宋附属国,故不参与会盟。 弭兵盟会召开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国际间的斗争,就转入各国内部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适应历史潮流的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之盟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的一年,也是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的一年。而之后争霸斗争的战场,则由中原转向东南地区的楚、吴、越间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