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答题技巧之记叙文
现代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5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去除开头的结尾部分,也是顺叙。)
作用: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这件事不可写长,否则是喧宾夺主;这件事要和中心有关,否则是旁逸斜出。往往文章出题第几段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很肯定地判断是插叙。)
作用:◆①补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②衬托主要人物(性格、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突出文章主旨,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⑤结构方面作用,可考虑铺垫(为下文故事内容作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4、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注意:一篇文章的标题以事物来命名,往往会考虑这个事物是不是文章的线索。初中阶段大多数是单线结构的文章,但也有双线结构的文章,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双线结构。为了使自己的作文结构得高分,可以尝试以双线结构来行文。
5、标题: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有两种:①浅层含义:字面意义(与文章的情节相关)
②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与文章的中心主旨相关)
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有六种:①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透露情感主旨,点明主题,统领全文;
③表明写作对象;
④关联主要情节;
⑤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写作文时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作文内容往往侧重于比喻含义的书写。
6、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比喻的表达效果要落实到情感上。
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和动作,拟物也属于拟人手法。
(3)夸张:突出强调了……
(4)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5)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
(6) 反问:加强语气,态度鲜明,突出强调了……
以上六种都可以考虑+情感/主旨
7、描写
(1)人物描写
重要人物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一般分析他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描写,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物描写是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服务的。
①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即使是梦境也是心理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常见作用:①交代作品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1、先概括,即划线句描写了……的环境
2、从以上5个作用里选(一般需要选2个以上)
3、考虑结构方面作用(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8、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分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内容:结合与主旨相关的事件(故事内容、主旨)
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上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
③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主旨;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留有余地,意犹未尽。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总阶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
9、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形式:修辞→描写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有色彩的词语)
内容: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心理、情感→ 主旨
艺术效果:极富感染力,富有诗情画意,留有余地、意犹未尽等
10、标点符号的作用:
(1)、省略号:①表示引文的省略;
②表示列举的省略;
③说话的断断续续;例如:“我嘛……缝缝补补……风这么凶,
真叫人害怕。”
④语句未完,语意未尽;例如:“我向你请个假,因为……”她欲言又止。
⑤节省原文。
(2)、破折号:①解释说明或补充;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
②表示话题的转换;如“你吃早饭了吗?——对了,你在北京玩得怎么样?”
③表示声音的延长;如:孩子们跟着老师念:“我—是-中—国—人。”
④表示话语的中断;如:“是他——”她抬头看见校长站在旁边,转身走了。
⑤表示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引号:①表示引用;例如:叔叔说:“明天我带你们去爬山好吗?”
②表示强调;例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③表示讽刺或否定;例如:整天想着算计别人,你可真够“聪明”啊!
④表示特定称谓。例如:“十一”国庆节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
⑤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4)、感叹号:①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②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如“祥林嫂,你放着罢!”。
③语气很强烈的反问句;如“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注意:掌握十一种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分号、句号、冒号、引号、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书名号。 注意标点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11、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1)第一人称:优点是有真情实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是有限视角,所以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宏大的题材。
(2)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可加强感染力;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但如今中考要求会用第二人称写作,写作高手应该在文章前面就把人称写成第二人称。而且再作文中,把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抒情。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我们平时用她(他、它),有名有姓的人物或者爸妈这样称呼的人物行文都是第三人称写作。
12、议论及抒情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注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都不可篇幅过长,都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
13、表现手法。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欲扬先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14、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和灵魂,情节是小说的框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有时候高潮和结局是合二为一的。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考试时的文章是微型小说。
15、句式:
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包括反问,疑问,一般疑问)
例如:
1、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疑问句)
2、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祈使句)
3、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感叹句)
4、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陈述句)
16、详略的作用:
①避免冗长的叙述过程,详略得当;开头、结尾略写,正文部分详写;主要人物详写,次要人物略写;主要时间详写,次要事情略写;事情的过程详写,前因后果略写。
②便于集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