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如何在招生活动中提升效率和转化

和冲动型消费不同,家长在为孩子报培训班一般都不是瞬间做的决策,绝大多数都经过一个思考和决定的过程。培训机构如何筛选出有意愿的家长,在招生活动中提升效率和转化呢?这里介绍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客户评估框架 BANT,可以在工作中用来借鉴。
什么是 BANT 呢?BANT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即 预算(Budget)、权限(Authority)、需求(Needs)、时间(Timing),主要是在销售过程中,用来对销售对象进行评估的一个框架。最早由国际知名IT企业 IBM 在1950年代提出。如今,无论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小型机构,都仍在使用和借鉴该框架,提升销售效率和转化。
在教培机构的招生活动中,机构的招生老师可以将这四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来评估家长报名的意愿。
预算(B):
了解家长是否有预算来为孩子报名
预算的区间大概是多少,是否可以接受
权限(A):
报名付费是谁来做决定(爸爸、妈妈独自就好,还是需要商量,甚至和长辈商量)
如果是多人,谁更有话语权
需求(N)
需求主要来自于孩子还是家长(孩子提升能力、拓展学习,还是家长没有时间需要一个托管)
除此以外是否有其他需求(需求是连带关系还是替代关系)
时间(Timing)
是否紧迫(需要尽快决定,还是慢慢来考虑)
是否有替代方案(其他机构的课程、其他的项目等)
过去有的机构,由于错误地采用了特别低的价格,在一些招生活动中送出了大量的课时。造成的结果就是,由于活动后报正课的家长非常少,整个活动算下来入不敷出大亏本。因为,这类活动虽然带来了人头数量,中许多的家长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预算,计划来为孩子报名正课。算上机构消课的人力成本和场地等开支,机构就在赔本赚吆喝。
而如何正确使用了 BANT 框架,可以把此类没有预算、没有需求并不属于机构真实客户的家长筛选掉。通过合理的设置活动条件和规则,可能招生的人数减少了,但质量可以有比较好的提升。
除此之外,在招生活动中,机构应做好意向学生(也就是线索)管理。例如,指定专人跟进,并且及时地利用教培管理软件,结合 BANT 框架,及时更新每个意向学生的状态做好筛选。这样,才能让招生活动更加高效,并最终带来更好的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