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愿以身许国!”从此,诺贝尔奖“错过”一个王淦昌,大西北多了一个王京

2019-12-10 19:56 作者:我们的太空  | 我要投稿



每个中国人都会记得

这声巨响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仅让中国挺直了腰杆

也打破了当时美苏核垄断


为了这个“大炮仗”

老一辈科学家们

选择了隐姓埋名

王淦昌就是其中一位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却在巅峰时期“消失”了

背井离乡

甚至连家人都不知他在做什么


他没有过怨言

直到一年除夕夜

才终于真情流露

他和邓稼先在帐篷里喝酒

邓稼先哽咽着说

“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

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两人相拥而泣


在离诺贝尔奖最近的时候

他选择了放弃

用生命中最辉煌的17年

隐姓埋名搞科研

托举起一个国家的核大国地位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病逝,享年91岁

今天

一起追忆“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


一封电报使他“一夜消失”

1907年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

1925年

他考入清华大学

1930年

他到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

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

L·迈特纳

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1956年

王淦昌到苏联杜布纳

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

上世纪60年代初

我国核试验刚刚上马

苏联就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


一位苏联专家在临走前

留下一句话

“没关系,我们走了,

你们有王淦昌”


当时的王淦昌

因为发现了世界第一个

反西格马负超子

轰动了整个国际物理学界

有不少科学家认为

如果他继续他的研究方向

将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有力竞争者


而一封来自国内的

绝密电报

让王淦昌一夜之间

“消失”了

那时

王淦昌已经50多岁

1961年4月3日

刚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

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的

一纸通知

刘杰部长约他即刻见面


见面后

刘杰与钱三强向他传达了

中央的重要决定

希望他参加

中国的核武器研究

改做他不熟悉

但国家迫切需要的

应用性研究

并问他是否愿意改名


王淦昌的回答

只有短短6个字

“我愿以身许国”



那个“隐身”17年的“王老头”

从那以后的17年里

天才科学家王淦昌

“音讯全无”

大漠深处却多了一个

“王京”的老头


背井离乡、绝对保密

断绝与海外的一切关系

就这样

王淦昌投入到

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为了培养爆轰实验队伍

王淦昌专门给年轻人上培训课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实验分析

在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就绪后

他们一行人来到燕山山脉

古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


一座碉堡

几排简易的营房

十几顶军用帐篷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原子弹

爆轰试验场和部件研制基地


随着17号工地

爆轰实验的成功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

也拉开了序幕

有人说

燕山脚下的隆隆炮声

是中国核武器事业

爆轰实验的第一乐章

在离开爆轰现场那天

王淦昌拔下了几根白头发

放在石缝中留作纪念

1963年

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要

奔赴大西北核试验基地


位于青海金银滩草原

中心地带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对外称221厂

在这里

王淦昌依然主抓爆轰实验

也就是“冷实验”工作


爆轰实验分散在几个

离他住地很远的实验基地进行

这里远比当年17号工地大得多

为了随时掌握实验进行的情况

他便走马灯似的

穿梭在几个实验基地之间

每天

人们都可以看到王淦昌

穿着一身统一配发的军用大衣

脚上穿着一双高筒靴

坐着吉普车匆匆而过


在基地

小伙子们都幽默地称他为

“王老头”


科研这项工作,永远不会辞掉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69年9月23日

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1976年11月17日

中国成功进行迄今

最大当量(5百万吨)核试验

……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只普通的木箱,记载着中国核武器的艰难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代科学家为了祖国的核事业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保守国家秘密的真实故事


从1961年到1978年

王淦昌

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1978年

71岁的他

告别隐姓埋名的生活

回到首都北京

任核工业部副部长

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可4年后

他就辞去了职务

他说

有一项工作我是不会辞掉的

那就是科研


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年近八旬的王淦昌

和另外3名老人

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联合签名起草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倡议提出推动“863”计划

让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

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即便是躺在病床上

也始终没有忘记科研事业

他还想为祖国做更多更多

可“死神”却不肯再给他时间了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9年9月18日

“两弹一星”表彰大会

隆重召开

王淦昌被追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

“王淦昌星”


"可以没有__但不能没有__"

这是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填法

而他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

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并用一生作答

我愿以身许国

这是他对自己

对祖国

最简洁有力的诠释与表达





“我愿以身许国!”从此,诺贝尔奖“错过”一个王淦昌,大西北多了一个王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