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叶纷飞的秋天读杜牧的《秋浦途中》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自古逢秋悲寂寥”,每每提到秋日,人们总是会生出悲伤寂寥之感,古人写诗多以秋景叙哀情,杜牧的这首诗无疑是个中佳作,秋日已至,让我们在这秋风送凉的时节,一起来赏读杜牧的《秋浦途中》。

《秋浦途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彼时,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悲痛无奈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全诗并未明言悲情,但从字字句句之中,又无处不显现出这种悲伤。
杜牧擅长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藏于风景的描写之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让人回味良多。
一二两句写景,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哀哀秋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尽显诗人神伤。“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目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涉水、漂泊无依之境况。“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淅淅”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以外在之景展现出内心的悲惶之情。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展现出诗人的独特风格。

三四两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以虚间实,故设一问,突然翻起波澜。沿着飞鸿的来路,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为后文引出杜陵作铺垫;路途无人为伴,只能与鸿鸟对话,体现了旅程的孤独与岑寂;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作者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不着一字,却自得风流。第三句转折得当,第四句如顺水下船般自然凑泊,点出“杜陵”,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设问一句,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无怪乎徐献忠道“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 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杜牧时年已 43 岁,满腔报国之志却困于牛李党争之中,命运颠沛流离,遭多次贬迁,他在改调池州途中写下此诗,漫漫旅途, 无人伴随,无处安身,唯问寒雁,唯伴秋风,可见,诗人心境有多孤苦,有多寒凉。人在落难的时候,在孤苦无依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故乡,那里可以遮风挡雨;最容易想到亲人,他们可以抚慰孤独,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永远割舍不下的就是亲人与故乡, 古人如此,今人亦是,秋日好思乡,总念桑梓处,国庆假期,与其到处旅游,不如回家看看。
(投稿作者:余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