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新青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 简史

2021-11-18 15:48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1918年以来,诸如刘半农、沈尹默在胡适的“试水”之下也开始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此时仍然处于 尝试 的阶段,故称“尝试派”。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其中的代表诗人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在 研究会 的现实主义理念之下形成了第一个主旨明确的现代诗流派,即 人生派 。

(后来,其中的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也不落后,同年(1921)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赴日留学的 新文化运动健将 在上海泰东图书局 的帮助下,在日本成立了文学社团——创造社,是中国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主阵地。


短短两年时间,现代诗在中国就 已经“燎原”了,逐渐涌现出了像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人的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歌)派,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的湖畔诗派等。

1923年的北京成立了“新月社”,前后共计吸纳了梁启超、朱湘、饶孟侃、孙大雨、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特别多的人,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了《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季刊(1931年),(这个《诗刊》跟今天的《诗刊》不是同一个,今天的是1957年1月创办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两者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形成了 创造了首个现代诗歌文学巅峰 的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


此时,现代诗出道即巅峰,整个20年代是真的“百花齐放”,这其实是俗称的民国版的“百家争鸣”在诗歌界的缩影。

后面到30、40年代,因为国际和国内局势的剧烈变化,社会动荡不安,局部战争不断,有相当部分的诗人甚至受到迫害,其他出国、销声匿迹的也相当多,在明面聚集产生了 现代 和 新诗 两个派系。分别有戴望舒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 金克木 冯文炳 施蛰存 林庚   和穆旦、辛笛、唐祈qí 、唐湜shí、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原名曹辛之)等。

这个时代的大量 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 活跃于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之下的《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也被称为 七月派 ,但是由于内容驳杂、风格繁复,并不具有统一性。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开始,现代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1950年代起至197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的广大诗人群体共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现实主义”;1953年由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季刊,则正式确定了“现代诗”这一专业名词,并兴起了 新现代主义 浪潮。

台湾方面则有余光中、覃qín子豪、钟鼎文、罗门等人的蓝星诗社、蓝星诗群诗歌流派和张默、洛夫、季红、商禽等 军中诗人 专门针对现代派的 创世纪诗群 。

70年代末期,还在 现实主义 的基础上产生了 “中国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有叶延滨 流沙河 傅天琳 李小雨等。

同时期的,还有 白洋淀诗群 ,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


终于,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迎来了最高的高潮:朦胧派(今天派)。

从1984年开始,中国 新诗潮 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纵观整个80年代,现代诗的群体比现代诗本身还要自由:朦胧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群雄并起,“七十二路”诗派比雨后春笋还要积极,叫得上名字的就有: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从《新青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 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