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总关情——论周作人笔下的植物
摘要 周作人以草木为一系列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小品文。这些20年代至50年代不同时期创作的草木,更是反映了他当时的个人心境。作为其随笔闲话文风的代表作,用崭新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他的个人自由主义文化立场。对于草木的剖析由点及面,更是显示出其渊博的科学学识功底。
关键字 周作人 草木 植物
一、缘起草木
周作人于20年代至50年代,以草木为一系列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小品文。这些不同时期创作的草木,更是反映了他当时的个人心境。作为其随笔闲话文风的代表作,用崭新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他的个人自由主义文化立场。
作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对于草木的喜爱甚多。而周氏诸兄弟的名字也与草木相关,长兄鲁迅原名周樟寿,又名周树人,而身为二弟的周作人其原名为周槐寿,三弟周建人原名周松寿,后成生物学家。这三兄弟自始至终保持着对草木的喜爱。不光是鲁迅喜爱《毛诗品物图考》的相关草木书籍。周作人也甚是博览草木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 《岭表录异》、 《本草图》、《花境》、 《植物图说》、 《野菜谱》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他极为喜爱的书籍。还以此做了相关的考证性解读。
二、草木之法
不同于鲁迅笔下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手法的植株,不知这些花草真名的态度,周作人笔下的草木更科普考究,基本上还原了植物本来的面貌。他的许多文集都会以草木为名,如《苦茶随笔》、《瓜豆集》、《泽泻集》等,而诞生的草木相关的随笔也甚多。这其中又尤以《故乡的野菜》最为知名,亦有后人汪曾祺也以同名撰写怀念其故乡的风味。
在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不乏有荠菜、紫云英、鼠曲草之类的吴越地域性草木,还娓娓道来了这类野菜的性状功用,使得整篇文章寓科普与文学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科普类小品。
周作人对于草木文笔的描绘,也传承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草木的运用传统。《诗经》中所提及的草木甚多,可达130余种,可视为一部植物学入门之书。孔子也曾言:“小子和夫学夫诗,……应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诗经中的各类草木不光描绘出上古时代的优美田园图景,亦从中可窥得当年的草木药食日常。周作人文章中极少将草木作为象征意象,从而保留了草木的本质面貌,他笔下的植物亦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风范,其对草木的形态、性味及功用及生境条件都会有所涉及,所援引的文献也甚是考究,集科学知识与生活趣味于一体,这是他区别于其兄长鲁迅文风的最大一点。曾有学者认为周作人总试图把鲁迅的文章做实胡适曾评价周作人的散文“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
他的草木虫鱼这系列文章,这或是托物言志,随性而谈,即兴偶成,整体散文展现出内敛清冷恬淡舒适的情感基调,却又隐隐透露出文人特有的温情。于是作者写下这些文章也应有所指向的承载了一些现实中的意识。借这一些名物,做出自己的批判与论断。
在他的《泽泻集》序里,他写道:“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在活着。这些叛徒也是便指了他之中文字里行间不似鲁迅那般犀利的但又略带锋芒的文字。”他虽然不如哥哥那般出名,但他的平淡的草木文字不乏波涛汹涌。他情感的句子说话虽不如鲁迅那般炙烈,但仍有自己的特有意味。
在他的《苋菜梗》中,作者借古书的对现在的一些释义,对于某些自有的谬误做了驳斥,又作了一些科学性阐释。意在笔中,趣在笔外。平淡的笔调中流淌着一种山野自然之趣。不光如此,在那个不敢大声言说的年代,他却借文道出一些意义。文字中隐含着作者内心对当时局势动荡的中国的焦虑与忧心。疾虚妄,以自然为引,用自己的文字表述对当时黑暗局势的抗议,可其做实也可视为对学术考证极好的用处。
三、草木流年
20年代周作人作人创作了《鸟声》及《故乡的野菜》,三四十年代又接连创作了与草木虫鱼集续,至50年代又创作了草木虫鱼的相关系列。
20年代的周作人,其作品传达出以理智消极的态度。对梦想持于悲观,徘徊于十字街头,不知如何抉择,在乱世之中只能报一个苟全性命、穷则独善其身之想法。从五四运动过后,退居社会之外,将现实的目光转向文学,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慨,描写现实的沉重,以文字纾解自己心中的沉重。他闭牖读书,隐士闲居,种花养草。自1922年起,他正式开垦自己的花园。他在《自己的园地》一文中说:“有些人种花了以消遣,有些人种花自在是卖钱,真正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而花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就在这20年代之中,他创作了一系列以草木为题材的小品文,顺手拈来,顺意随心。遁隐山林,寄情山水,寄情草木,也是一种生活中的舒压方式。文字自然平淡质朴闲适。
在之后他又撰写了草木虫鱼系列文章收录在《看云集》里。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的左翼文学,对于五四运动的作家展开了严厉的批评,并凌厉霸道占领了文坛的诸多高地,而他们对周作人的批判甚多。在四方攻讦之下。他感受到了无一可言,无可发声,所以姑且择草木虫鱼来抒发情感,他在草木虫鱼小引中说;“有些事情固然我本不要说,然而也有些是想说的,而现在实在无从说起。不必说到政治大事上去,即使偶然谈谈儿童或妇女身上的事情,也难保不被看出反动的痕迹,其次是落伍的证据来,得到古人所谓笔祸。这个内容问题已经够烦难了,而表现问题也并不比它更为简易。我平常很怀疑心里的“情”是否可以用了“言”全表了出来,更不相信随随便便地就表得出来。”所谓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那些无中生有,只言片语的攻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不幸的灾祸。
在三四十年代过后,50年代因为政治等各种因素,1945年他被捕入狱,1953年又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人身自由受到全面限制。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自身的经营糟糕境遇,或使作者本人再度做出艰难的抉择。对于国家政治不做任何触碰,在自己的园地里耕作,尽自己的自觉写作,在自己的草木之间流连忘返,创作了大量的科普知识性小品文,行文冷静,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予人一种清新俊逸之美,又充斥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作者搜集了丰富详实的资料,旁征博引。其中既有对风土人情的文化性考察,又有科学理性的对于实物及俗名的编订。
四、草木之学
周作人这数10年的草木虫语创作,从它的内容,它的行事笔法,以及它传达的意向与心境,都表现出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
“我对于植物比动物还要喜欢,原因是因为我懒,不高兴为了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地去饲养照顾,而且我也有点相信‘鸟身自为主’的迂论,觉得把他们活物拿来做囚徒当奚奴,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若是草木便没有这些麻烦,让它们直站在那里便好,不但并不感到不自由,并且还真是生了根地不肯再动一动哩。但是要看树木花草也不必一定种在自己的家里,关起门来独赏,让它们在野外路旁,或是在人家粉墙之内也并不妨,只要我偶然经过时能够看见两三眼,也就觉得欣然,很是满足的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对于草木的喜爱,是很容易引起读者的一些共鸣的。产物相对于动物常常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静中窥动,不光和了周作人的名字,更是暗和了周作人的脾气。而他的产物往往也涉及到那吴越之地的风味春秋。他写野菜不光光写野菜,还会写他的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花结草,如何采摘加工食用等各个细节都会有所涉及。这无意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实操性。
在1923年至1924年周作人的日记中描述了他的购书清单,购书清单里有非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籍,他生前着手翻译了多种生物学著作。不光是草木一类,对昆虫也更是花了功夫钻研。因此他的文章往往能当做鲁迅的另一部分详实科学的考证性文献。在这样经历童年,饱读诗书等植物性著作的经历,以及在日本学习,日本的本草植物学,以及着手翻译昆虫相关著作的知识背景下。他所写下的小品文非常具有科学性,对于文献注释这一方面非常重视,这又增强了他在学术方面的严谨性。他对于某些细节非常考究,对于正统文人所忽视的草木予以关注,对于其生态习性加以查证纠正历代的谬误。对于草木的剖析由点及面,显示出其渊博的学识功底以及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红华. 周作人《草木虫鱼》系列小品创作动因考论——从与日本“本草学”的关联性出发[J]. 长江学术,2019,(03):33-40.
[2]肖明珠. 论乡土文学中的博物志[D].长沙理工大学,2019.
[3]毕然. 此间草木:周作人的植物书写范式[J]. 文教资料,2018,(06):10-11.
[4]邓小燕. 周作人总把鲁迅的草木“坐实”[J]. 博览群书,2017,(02):20-24.
[5]韩高峰. 从“草木虫鱼”看周作人的自然观[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21-124.
[6]施焕焕. 《草木虫鱼》与周作人的闲话文风[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Z1):174-176.
[7]胡晨鹭. 从“草木虫鱼”看周作人创作心态的变化[J]. 新余高专学报,2006,(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