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①-知识零基础速通-初中化学同步课程-初三化学提前预

2023-05-01 20:37 作者:menyukaimu  | 我要投稿

一、物变和化变(1.2)



【上册】1.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P2 - 03:17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即不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特征),即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上册】1.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P2 - 04:29


物理变化:形态上的(状态、形状等)


化学变化:物质变化(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物等);能量变化(吸热、发热、发光等)


化学变化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态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钨丝会随着灯的使用逐渐升华,而没有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不是化学变化;动植物的生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如花开花落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2)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由感觉器官或仪器感知、测知)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助燃性,毒性等)(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绿色化学的核心:要利用化学原料从源头消除污染




第二单元




三、蜡烛燃烧实验(2.1)



【上册】2.1 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P4 - 01:52


①石蜡有可燃性。


②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实验探究步骤


①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或者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


1.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2.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②熄灭蜡烛,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结论: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却后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③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火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结论: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气,而后燃烧。




四、对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2.2)


知识准备:


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有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浑浊物越多,CO


含量越高;CO2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


3、O2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燃烧越旺,O2越充


足。


实验过程:


1、比较O2含量: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现象:空气中木条燃烧时间比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燃烧时间长。


2、比较CO2含量: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现象:呼出的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或略显浑浊)。


3、比较H2O含量: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置不动,对着另一块哈气呼气。[此处视频可能有误,哈气会使实验出现两个变量:温度和水蒸气含量]


现象: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知识准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完成报告


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验




五、化学药品的取用(2.3)


【化学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脚步要轻,说话低声。


2.实验前:预习内容,了解目的,明确步骤,清点仪器。


3.实验时: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注意安全,保持整洁。遇到问题,及时报告。


4.实验后:回收废物,洗净仪器,摆好用品,注意环保;依据记录,填写报告。


5.出实验室:老师允许,方可离去。


 


药品取用的原则: [ ⚠ 禁止作死!!!]


1.“三不”原则:取用时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正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块状固体:试管横放,取药品置于试管口后,慢慢立起


固体粉末:试管横放,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慢慢立起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取用较大量的液体)


注意事项:


1、瓶塞要倒放 2、标签要向手心


3、瓶口要紧挨 4、使用完盖好,放回原处


(2)滴加(取用较小量的液体)


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正上方。


2.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


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


(3)量取(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用量筒)


注意事项:凹面最低平视线,先倒后滴最保险。


【仰视看示数小,俯视看示数大。羊(仰)小虎(俯)大】




六、化学仪器的使用(2.4)


1、可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钳),燃烧匙


2、可以间接加热的仪器(需垫石棉网):烧杯,平底烧瓶,圆底烧瓶


3、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药匙(集气瓶可作反应的容器,量筒不能作反应的容器)


4、热源: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其容积的2/3、少于其容积的1/3。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b.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注:要盖两次,防止灯帽儿拿不下来]


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盖灭。


5、给物质加热


(1)固体加热


注意: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中上部(夹在距试管口约1 / 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放在外焰上加热,先来回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2)给液体加热


注意:


①试管外壁保持干燥,液体不超过1/3


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③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固定加热


④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⑤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清洗.


6、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用手紧握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 , 观察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7、洗涤玻璃仪器


洗净的标准:内壁均匀附着水,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七、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3.1)




1.实验原理:利用某些物质(如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生成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上方大约分为五等分;


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止水夹夹紧,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


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3.实验现象:


(1)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放出热量。


(2) 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倒吸水的体积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4P +5O₂ (点燃) ——> 2 P₂O₅


1) 不能选用其他物质(硫,木炭,蜡烛,铁丝)代替红磷。原因:硫,木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可以耗氧,但是却生成了新的气体,压强变化不准确,导致倒吸的水的体积不能表征氧气的体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达到耗氧的目的。


2) 集气瓶底加少量水的目的:①吸收有毒白烟,防止污染空气;②吸收热量。


5.误差分析:


( 1)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 1/5 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气密性不好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大于 1/5 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放入集气瓶太慢或盖瓶塞太慢使部分空气受热膨胀从集气瓶口逸出


②红磷燃烧时弹簧夹未夹紧导致集气瓶中气体受热沿导管逸出。




八、空气成分的含量与用途、保护空气(3.2)


空气成分:78%氮气(N₂),21%氧气(O₂),0.94%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P.S. 百分数均按体积计,即均为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稀有气体非一种气体,而是一类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


1)氧气(O₂)


化学性质活泼,常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助燃)、化工生产等


2)氮气(N)


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液氮可做制冷剂,制造硝酸和氮肥的原料


3)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氦气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不能用一个确定的化学式表示)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一个确定的化学式表示)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硫(SO₂),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₂),臭氧(O₃),可吸入颗粒物(又叫飘尘,PM₁₀)




八、氧气の性质(4.1)


1.O₂の物理性质: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熔点:-218℃)


2.O₂の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3.O₂の化学性质


①木炭燃烧


现象 空气中:持续红热,放出热量


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C O₂ CO₂


②硫燃烧


现象 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S O₂ SO₂


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作用:吸收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③铁丝燃烧


现象 空气中:铁丝变红热(未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 +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O₂ Fe₃O₂


1)为什么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


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其容易燃烧。


2)为什么应在火柴快燃尽时,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防止火柴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导致铁丝不易燃烧。


3)为什么要由上到下慢慢插入集气瓶中?


 防止瓶内氧气受热从瓶口大量逸出,导致铁丝燃烧时间变短现象不明显。


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沙子?


防止生成的黑色固体掉落炸裂集气瓶底。


氧化反应——剧烈氧化:燃烧、爆炸等


\___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酒和醋的 酿造、金属的腐蚀、食物的腐烂、农家肥的腐熟等


(P.S.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




九、高锰酸钾制取氧气(4.2)


1)实验原理: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₄ K₂MnO₄ MnO₂ O₂ 


p.s.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水槽,集气瓶


3)实验步骤:


1、查:装配实验装置(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加热时先使试管


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


5、收∶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放出时开始收集6、离︰收集完毕,将导管移离水面。


7、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查装定点收离熄))


4)收集方法:


1、排水法


原理:氧气不易溶入水,不与水反应


收集到的气体较纯,但是较潮湿


2、向上排空气法


原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到的气体干燥,但是会混有较多空气


验满方法:


排水法: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放置方法:正放于桌面(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事项:


1、固定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2、用排水集气法应什么时候开始收集?


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原因︰刚加热时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这时的气体不纯。


3、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防止水槽中的水沿导管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4、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小团棉花?


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将导管堵塞。


5、实验前先给试管预热,目的是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防止破裂。


6、检验氧气为什么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验满时却放在瓶口呢?


检验氧气就是要证明瓶内是不是氧气,因此伸入瓶内;验满时只有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才能确定是否收集满。




十、过氧化氢制取氧气(4.3)


1)实验原理


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₂O₂ MnO₂ H₂O O₂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长颈漏斗,锥形瓶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3)实验步骤


1、按要求组装好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向锥形瓶加入二氧化锰,向长颈漏斗内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4、收集气体


4)注意事项


1、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不宜太少,液面要没过长颈漏斗底端,防止生成的气体沿长颈漏斗逸出,导致收集不到氧气。


2、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3、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它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5)催化剂


H₂O₂溶液 加入MnO₂


现象:常温下,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氧气变快。


结论:常温下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速率(加快或减慢),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改变的物质。


p.s.


1、对某具体反应可作催化剂,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作催化剂。


2、同一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


3、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6)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变多)


 A——>B+C+~


工业制氧气:


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利用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将其分开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①-知识零基础速通-初中化学同步课程-初三化学提前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